徐进同志在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05-10 14:51
来源: 区政府办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是经过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慎重决定对全区整个经济工作作战略性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炎发同志作了很好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十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取得的成绩,对“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如何发展,讲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按照会议要求,结合“五一”旅游黄金周安全工作,一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作两个方面的补充,供同志们参考。
    一、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也是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率先发展的成功经验。黄陂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在发展阶段上,目前还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阶段;在发展的层次上,仍属于新型城区,社会保障程度非常低。社会结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前段,我们投入一定资金在武湖办了一个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从蔡店、姚集等贫困地区招收百余名青年学车工、学车床、学缝纫,为什么?就是要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学好一技之长,早日迈上小康路,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不要片面理解政绩观,黄陂区要在全市争个什么位次,无非是财政收入增加2个多亿。要考虑到我们农村人口八、九十万,农民生活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讲政绩,对上可以有个说法,对下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不解决,财政收入再高,老百姓仍然不会满意。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税收问题,也不是简单的GDP增长问题,是人民群众有这种客观需求,是黄陂现实客观要求。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有城镇化的建设。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条是劳动力要在提高素质中转移。劳动力素质化转移,是市政府李市长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它不是简单打工的概念。二十几年来,农民的结构面貌没有根本变化,靠这种简单概念的打工是无法摆脱贫困状况的。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农民在城里呆得住。再一条我们黄陂人要自强不息,靠我们勤劳双手、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艰苦创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好些。城市化越快,劳动力转移就越快,这都源于工业化的发展。我区不可能以三产业为先导,当然有的地方可能是三产业为先导,甚至有的地方完全以三产业为主导。如新加坡、北京就是以三产业为主导。对规律性的东西大家要遵循,不要违反,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理论。这就是区委、区政府为什么大力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所在。
    二是维持百万人生存的大区,需要集约财力。以财力的集约,解决再分配的问题,体现社会公平。比如,我区有些水利设施局部性的瘫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比如,我们的社会保障水平比中心城区低,当然这反映的也还是财力不足。所以全区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坚定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各单位、各部门负责同志都要认真思考工业化发展问题,在全区“一盘棋”抓工业的前提下,在研究工业布局上要有所侧重,因地制宜。财政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立足点在于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
    二、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一是要按照工业发展规律抓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有其特定的本质规律,无论是远城区还是中心城区,其工业发展过程是很难的。我们现行的考核体系,工作导向往往容易使少数干部产生浮躁,想两、三年大变样,按这种指导思想来布置工作,以这种要求抓工业是搞不成的。一个工业项目从规划、筹划、到不动产的建设,厂房建设周期至少得2年时间。设备安装调试,又得几个月。再形成市场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等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之后,可能干部已换了几任。我们现在考核干部体制上有缺陷,短期行为的成份较重。如果按财政收入排队,看谁高;或者按三次产业增加值排队,看谁高,这都是不科学的。中央现在提出全面科学发展观,用“绿色GDP”考核干部,省、市也正在研究考核干部的科学办法。说这个意思主要是大家要把发展工业考虑得艰难些,不要急于求成。不像搞房地产业或其他服务业体外循环,立竿见影。搞工业属体内循环,就如同内科医生做内科治疗,很难立刻看到效果。大家要有耐心,对发展工业的态度,既要坚定,又要沉得住气,不要奢望很快产生多么大的利润和税收。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体现“三个代表”,执政为民。作为区长提出这个问题与大家共勉。
    二是要通过用战略眼光规划并大力推进工业化,着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大家永远也不能心安理得,不能坦然,因此,要把农民就业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比如,天河机场二期扩建,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补偿的钱花了,将来生活怎么办?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必须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三是要清醒认识我区工业发展的不足之处。一个地方发展快慢,因素很多。发展工业有其内在规律性。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第一,基础设施还要进一步完善。虽然我们主干路网已基本形成,但是区域性基础设施仍然需要配套。下一步要加大投入,把工业基础条件,搞得再扎实一些。第二,劳动力培训要跟上。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但是我区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准备得还不够充分,需要反思、检讨。武湖就业培训中心培训100多个缝纫工,外地早已订走了。佳海工业园200多个企业入驻,总需技工2万多人。从这些事例看出我们就业培训范围、规模与市场需求存在多么大的差距。现在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应该是坐不住的时候,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尽快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区各街乡镇场特别是北部地区的干部要再加一把劲,抓紧今年最后几个月时间,迅速开展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抓住天河机场二期扩建、武汉北铁路编组站、三江航天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机遇,抓紧准备劳动力要素的培养,把劳动力转移工作抓主动、抓扎实,尽可能满足重点项目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
    总的讲,新型工业化不是我们的长处,但是我们黄陂人搞工业应该是有基础、有条件的。所谓“无陂不成镇”涵义是指历史上黄陂手工业非常发达,具有悠久的传统。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在指导思想上要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我们各级干部当前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以此来推进黄陂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让黄陂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富裕,更好一些。

 

 2006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