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统筹、寻根源,湖北省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落实全过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2025-08-11 09:40
发文单位
区生态环境分局
发文字号
发文日期
2025-08-11 09:40
效力状态
有效
索引号
010898141/2025-21714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大棋局”中,如何让监管更精准、执法更有力、治理更长效?湖北省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统筹联动”破题,以“寻根溯源”攻坚,通过构建“监测—监管—执法”全链条闭环机制,推动涉企行政执法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升级,既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又以规范执法护航企业绿色发展,为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注入“黄陂动能”。

一、抓统筹:机制为基,织密“协同作战”一张网

涉企行政执法涉及监测、监管、执法多个环节,若各自为战,易出现“数据孤岛”“响应滞后”。黄陂区分局以机制创新破除壁垒,制定《关于深化测管联动机制强化水质管控工作的通知》,率先在水环境领域打通“监测数据异常—监管溯源—执法介入”的快速通道,明确“1小时内推送数据、4小时内启动溯源、24小时内执法调查”的“1-4-24”响应机制,让各环节无缝衔接。

这一机制并非“就水治水”。分局将其经验延伸至大气、噪声等领域:在大气监管中联动14个街乡空气自动站与“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在噪声管控中统筹企业生产数据与国控点监测值,形成“水、气、声”多领域协同的“大监管”格局。同时,内部明确分工——监测站当“眼睛”,每日梳理重点水体、大气、噪声数据,编制35份监测报告精准定位问题;监管科当“大脑”,统筹年度污染防治目标,核定任务并下达监测需求;执法大队当“拳头”,对超标排放、违法施工等问题快查快处。从“各自为战”到“体系作战”,一套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统筹机制,让涉企执法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责任链”。

二、寻根源:数巡联动,锁定“污染源头”每一步

精准治污的前提是精准发现问题,而关键在于“数据说话”。黄陂区分局以“数巡联动”为抓手,让监测数据与现场巡查同频共振,既避免“误伤企业”,又直击污染“病灶”。

今年初,监测站通过自动站监控发现后湖出口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Ⅳ类的关键期出现数据异常,第一时间推送预警。监管科立即联动执法大队与第三方力量沿湖排查,最终锁定某管网因水压过大导致生活污水混排的“病根”。随后,分局组织3次现场核查,协商水务部门启动管网改造,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仅用数日。在大气治理中,“数巡联动”同样高效:1月14日,罗汉街道空气自动站NOX、PM10等指标异常高值,调度人员通过“蓝天卫士”视频锁定附近火点方位,1小时内指派巡查人员处置,数值迅速回归正常。

数据显示,上半年监测站通过自动监控与手工加密监测织密“数据网”,不仅编制35份监测报告指引分级巡查,更精准发现125项问题(含涉企问题),均优先处置。数据为巡查“指方向”,巡查让数据“落实地”,这种“线上精准定位+线下实地核查”的模式,既减少了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又确保了污染问题“无处遁形”。

三、严闭环:执法规范,推动“整改效能”双提升

发现问题不是终点,整改到位才是关键。黄陂区分局以“执法闭环”为抓手,将监测异常数据直接纳入执法监督范畴,形成“问题交办—限期整改—跟踪督办—回头看”的全流程规范,既守牢生态底线,又避免“一刀切”执法。

今年1月,监管科收到盘龙城冯湾点位昼间噪声超标数据后,立即联合执法人员现场调查,结合超标时段与企业装修活动比对,精准锁定噪声源。执法人员当场督促业主采取隔音降噪措施,3日内噪声数据恢复正常,企业生产未受过度影响。在大气污染防治“四大专项行动”中,这种精准执法更显成效:5月中下旬,执法人员检查发现某企业锅炉废气在线检测设备响应超时、误差超标,立即通知监测站采样分析,同步调查设备运维情况,推动企业3日内完成设备调试与规范操作,既整改了问题,又避免企业因“误判”被畸重处罚。

上半年,分局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治问题排口30个,办理涉水、大气案件14件,所有问题均通过“规范交办—企业整改—复核达标—正常监管”的流程闭环处置,执法效能与治理精度实现“双提升”。数据显示,5个湖泊水质同比改善2个噪声国控点夜间达标率分别同比提升15.7%和113.6%,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成效显著,辖区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从机制创新到数巡联动,从精准执法到闭环管理,黄陂区分局以“统筹”凝聚合力,以“寻根”直击要害,以“闭环”确保实效,让涉企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下一步,分局将持续优化“监测+监管+执法”三监联动机制,坚持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推动协同更紧密、响应更快速、治理更精准,为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更多“黄陂经验”,让绿水青山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