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单位 |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
|
发文字号 |
陂政议提案〔2024〕39号
|
发文日期 |
2024-07-09 17:20
|
效力状态 |
有效
|
索引号 |
010898141/2024-21589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董理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推进黄陂区绿道建设全域绿道系统的建议》收悉。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及部署,我区会同市园林和林业局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慢行交通线路,串联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城市中心区等,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绿道建设对于提升黄陂城市活力和品质,塑造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环境空间、促进生态、生活、生产空间融合,构建健康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推进绿道系统建设,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生动诠释,是改善人居环境的现实路径。黄陂区作为武汉的北大门,有着“武汉后花园”之称。绿道作为我区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目前,我区在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过程中,加强了慢行交通路网规划,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系统。依托路网结构,落实街道全要素理念,优化道路环境,重点完善行人、非机动车路权,建立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网络,为绿道建设预留空间。重点依托府河集中布局绿道网络,打造滠水—木兰文化旅游绿道主线,串联滠水河、木兰天池景区、木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形成高标准特色化绿道主廊道。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布局,结合我区旅游项目和重要旅游线路,在规划中合理布局旅游驿站、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保障用地需求。
在绿道建设过程中,我区坚持以绿色为基底,依托水系、道路,串联山林、公园、风景区、历史名胜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努力使绿道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有机融合,推动分散碎化的生态板块和资源相互连接。根据《武汉市绿道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规范要求,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已建成绿道总里程809.37公里,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绿道慢行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前川城区绿道72.4公里,主要包括向阳大街绿道、定远公园绿道、前川公园绿道、中环线绿道、滠水西堤绿道等。(2)盘龙城片区绿道20.37公里,主要包括盘龙大道、盘龙城遗址公园绿道、长湖绿道等。(3)临空经济区绿道29.3公里,主要包括川龙大道绿道、产业园区绿道等。(4)木兰景区群绿道576.1公里,主要包括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锦里沟、木兰花乡、木兰湖等各大景区绿道。(5)黄陂区其它已建绿道长度约111.2公里,主要包括木兰大道绿道、环湖西路绿道、姚塔公路绿道、将川公路绿道等。
二、相关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关于以《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方案》为主要依据,结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规划“一环三纵六横多片”为结构的《黄陂区绿道系统建设规划方案》的建议
我区以《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方案》为基础,结合区内主骨架路网情况及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坚持多措并举抓好绿道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梳理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等20处旅游景区基础数据,掌握各景区内已建成绿道数据。二是梳理沿线服务点设置情况。三是融入我区目前已建成绿道数据。四是多次组织现场调研踏勘,针对已建和未建道路明确各线路改造方向。在做好前期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我区委托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组织编制了《黄陂区绿道系统规划方案》,规划建设“一环三纵六横四片”空间结构的绿道体系,其中绿道系统总长1903.17公里(包含已建绿道809.37公里)。目前,该方案正在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经了解,市园林和林业局今年拟组织开展《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2023—2035年)修编工作。本次修编针对当前武汉市绿道建设的主要矛盾,结合当前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从国土空间的有效治理以及城市游憩网络空间构建的角度出发,重点从“标准定位、总体布局、精品策划、服务品质、机制保障”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有效指导武汉市绿道体系建设,我区的绿道系统方案也纳入了全市总体规划方案范围。我区将抓住此次修编的机遇,加强与市园林和林业局的对接,高质量推进黄陂区绿道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
(二)关于改造方式为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及拟建道路增加绿道,增加路面铺装材质,强化绿道游径标识等的建议
我区高度重视区域交通路网布局。近年来,在市交通运输局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通过“四好农村路”创建,极大改善了区内农村公路网的结构和布局,建成了一批路面等级高、配套设施全、标志标线清晰的示范线路。2021年黄陂区姚塔线被评为省级十大最美农村路示范线,2023年被评为市级“十大最美乡路”;截至2023年底,我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85.359公里。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79.054公里,2024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25.3公里。
同时,我区结合道路交通新建改造、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景区建设等进行绿道建设,根据实际增加路面铺装材质、强化绿道游径标识等,突出功能叠加和现状利用,实现慢行步道和绿道的“两道融合”。坚持持续发掘城市绿地建设潜力,不断扩展城市绿道建设范围,科学组织建设时序,提升绿地的可达性,完善配套设施,坚持多元相融,打造功能复合体,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色空间体系,充分放大绿道的增值效应,实现城市绿道体量、质量双提升。
(三)关于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同时在项目资金配套上给予倾斜,实现黄陂区全域增绿提质的建议
我区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中央省市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前期我区绿道建设,市园林和林业局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了一定资金支持。市交通运输局也积极为我区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2023年,省级补助黄陂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749.02万元,养护资金1208万元,共计2957.02万元;按照《武汉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市级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级分配给黄陂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560.8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380.3万元、“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奖励资金100万元,“十大美丽农村路”将川线奖励资金100万元,共计1141.1万元。2024年,省级计划下达补助黄陂区养护资金1079万元,建设资金615万元,共计1694万元;市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补助资金678.43万元已经拨付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健全绿道功能,提升服务品质。结合绿道各路段周边环境、市民出行习惯,充分考虑不同需求,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绿道活动场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如完善驿站、公厕、自行车租赁点、亭廊、坐凳、垃圾桶以及售卖机等配套服务设施,科学设置出入口。坚持差异协同,凸显地域特色,进一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立足地域特色、人文内涵、资源禀赋等实际,增加文化氛围,增强绿道智能、科技等元素运用,提升绿道服务品质。
二是提升绿道通达,提高市民感知度。加大城市绿道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制定近远期绿道整治提升工作,吸收其他先进城市建设经验,提升建设品质,真正使市民更为便捷地享受绿道生态空间,全面推进我区绿道系统网络化。进一步推进后湖绿道、木兰湖绿道、长岭绿道等建设工作。
感谢您对我区绿道建设工作的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为黄陂高质量发展多提出宝贵意见。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