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示,黄陂区上榜

2019-09-13 00:03
来源: 区文旅局

  自2015年始,“全域旅游”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蓬勃发展,成为国内诸多市、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探索。一时之间,“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最热的名词之一。2015—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2016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等重要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域旅游的理论发展和现实探索,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引领准绳和实践指导。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做出部署。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等文件,决定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并下发关于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

  71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既靠“颜值”揽客,也靠“实力”吃饭,在文旅融合创新示范、旅游扶贫富民创新示范、景城共建共享创新示范、景区带动创新示范、生态依托创新示范、休闲度假创新示范、资源枯竭转型创新示范、边境开发开放创新示范等领域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黄陂区自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8]35号)等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抢抓机遇,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黄陂区是武汉最大的近郊城区,是武汉城市文明之根以及木兰故里,坐拥铁、水、公、空四大国家级交通枢纽,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万,分别约占武汉的1/4、1/8。湿地面积48万亩,林地面积116万亩,分别约占武汉的1/5和1/2。黄陂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山水形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黄陂区发挥大都市近郊、大交通枢纽、大山水生态以及木兰文化文化优势,把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支柱产业、城乡建设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核心支撑,把全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和营销,形成全域生态、全域景观、全域旅游、景城融合、村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局面,游客一致点赞“有个景区叫黄陂”。 

  目前,黄陂拥有木兰主题文化系列景区21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含4个景区)、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7个,其他5个景区都有条件申报国家3A级、4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区县前列。2018年接待游客2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1亿元,旅游对就业贡献率22%,36万人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产业、生态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黄陂区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具活力的老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等称号。通过三年来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较好的发挥了全域旅游的带动效应,有力促进了黄陂“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区城乡建设的大提升、产业融合的大发展、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乡村振兴的提速,阶段性成效显著。但黄陂全域旅游市场“近郊游、一日游”比重还较大,离全国旅游目的地特别作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差距还较大,亟待全面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注入新功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部署安排,不断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旅游优质发展,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样板。(撰稿人:张瑶;责编: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