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8月26日,黄陂区委、区政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以来,区大数据中心在区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结合自身职能优势,以党建为引领,以“数”治为抓手,党员干部在社区报到后,不仅人“沉”社区,更是以“诚”心参与社区微治理,对老小区进行升级改造,成为党建引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一次生动实践。
整齐的智慧停车棚、商户免费上门服务、全覆盖的监控摄像头...老小区焕然一新变“智慧社区”,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小区居民纷纷点赞……这是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车站社区最近的新变化。
大数据解剖“小麻雀”
横店街车站社区因京广铁路、老318国道而兴,因武汉北车站、横店老客运站而起的社区,与两大车站共生共荣,属老旧混合式社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小组7个,单位型小区2个,新开发建设小区2个,下辖11条街巷(里、弄),居民1247户3165人。
结合地势、人口、住户实际,社区共划分为3个网格(片区)。第一片区,俗称下街,属老旧城区,当地居民与铁路职工、家属混合居住,以老、弱人口居多。第二片区,俗称上街,以商业街、居民自建门面房、铁路老宿舍为主。第三片区,临前进大街主街,规划布局齐整,辖区内有部分商业门店和2个新建小区。
俗话说,跑断腿,说干嘴,不如运用大数据“锤”。社区干部网格员共9人,清一色“女将”,人少事多事杂。自区大数据中心下沉以来,她们学习新思路、新方法,利用大数据优势,少跑冤枉路,腾出时间办实事、办难事。她们深切体会到“互联网+大数据”为社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围绕需求什么、提供什么、解决什么“三个什么”的课题,区大数据中心带着下沉工作任务,通过疫情防控基本数据库、人口普查基础数据库、民呼我应三个平台,进行多层次、多维度数据分析,同时问需于民。
他们发现,车站社区除了文化活动缺乏、环境卫生需提升、党建活动需加强等共性需求外,不同片区还有个性化需求。第一片属于混合居住区,安全需求最迫切;第二片区以老年人为主,便民服务需求最直观;通过微邻里和民呼我应报事平台梳理,反映出第三片区需求清单最棘手,无物业小区导致诸多事务无人管,特别是电瓶车到处乱停乱放,楼道口、窗户口飞线充电现象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居民需求,区大数据中心与武汉北车站、横店街道办事处形成共建项目清单,围绕居民需求办好每件实事。
小网络助力大党委
为加强车站社区大党委组织建设,区大数据中心以共享共建共治为目标,实施党建联建共建,依托“智慧黄陂”微信公众号,设置“云风采”、“云支部”、“云服务”三个板块,共上一朵云,打造云上联合党支部,抓党务、促业务、优服务。“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党课资源,听后很受教育,真真切切感受到模范就在身边,榜样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行。” 10月21日上午,社区党员汤惠芬在参加云党课后说。
这是区大数据中心机关党支部、车站社区党支部、李集街郑店村党支部,首次用上云视频会议技术,共上首堂云党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林同志向党员群众“云”讲述自己奋不顾身战疫情的故事。这种“云党课”方式颇受好评。
好评背后是该中心9月1日下沉报到时,了解到车站社区政务网络为VPN拨号方式联网,信号不稳、带宽低、网速慢、安全性差,导致群众办事需长时间等待,甚至多次跑路。该中心迅速协调区电信分公司将100兆政务光纤网络接入社区,居民群众报事办事,不出社区就能网上办、一次办,真正把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效率。江虹女士在网上提交资料后说,大数据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车棚解决大问题
“二维码一扫就可以充电,1块钱可以充4个小时,不仅方便还挺便宜。”11月18日上午,家住横店车站社区宏棉雅园小区的居民周爹爹熟练的用手机扫一扫智慧停车棚上的二维码,电动车立马就充上电了。
宏棉雅园老小区无正规物业管理,安全秩序完全靠居民自觉,不少居民私接乱搭电线、电动车乱停乱放,安全隐患成为居民的心头病。“家家户户都有老人小孩,哪天不是提心吊胆的。”小区居民周爹爹经常劝阻在楼道口给电瓶车充电的居民,但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得知周爹爹的担忧,在区大数据中心协调下,横店街高度重视,与共建单位商定实施方案,积极筹措建设资金20万元,迅速启动2个小区300平方米智慧充电车棚建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建成4个智慧充电棚,解决2个小区460户居民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
“就在2个月前,小区电线犹如蜘蛛网,甚至有从6楼飞线下来给电动车充电的,现在电动车都有序停放在智慧充电棚,再也不用担心用电安全了,下沉党员和社区在为我们群众办实事。”周爹爹激动的说。
小喇叭喊出大民生
“秋冬季天气干燥,请居民朋友注意防火安全。”11月19日早上7点,车站社区的天翼云喇叭准时播报。社区书记罗红芳正在擦拭四个手持式录音小喇叭,她笑着对记者说:“这四个老式录音小喇叭将正式退休咯,云喇叭覆盖广,效果清晰,更适合我们混合式社区。”
针对车站社区沿武汉北编组站两侧布局、地域广、居住分散、人员结构复杂的实际,下沉党员协调区电信分公司安装了天翼云喇叭,疫情防控、业务办理、民生服务、工作通知等事项,只需将准备好的文字稿录入天翼云,使用Web平台、IP话筒播报,让信息发布更高效、更智慧,居民足不出户全知晓。
罗红芳说,今年年初,社区在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时,先要把各种录音下载存入U盘,再将U盘插入手持式录音小喇叭中,然后由社区干部带着录音小喇叭进小区、进街巷,效率低、人也累。现在有了云喇叭,各种最新防控措施都可以及时发布,省时又省力。
“我母亲今年78岁,在社区安装了云喇叭之后,每天早中晚播报的三个时段,都不厌其烦地听”,居民梅刚说,“喇叭里播的事都管用”。
小探头维护大平安
“好几次晒在自家院墙竹竿上的衣服不见了,是不是小区进小偷了啊。”11月19日下午,顺铁街黄大玉老人给社区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不安的情绪。工作人员杨芳芹一边安抚黄婆婆,一边让刘莎点开“平安社区”监控平台,希望通过监控平台找到蛛丝马迹。
刘莎通过监控画面回放,忽然眼睛一亮,好像衣服被大风卷到铁路围墙边的角落了。杨芳芹和黄婆婆顺着监控记录显示的画面找去,终于在一处角落里找回了衣服。“现在背街小巷都有了监控摄影头,并接入了派出所公安视频,在社区和派出所都看的清清楚楚。”杨芳芹让黄婆婆放宽心。
社区第一片区基本上都在京广铁路以外,房屋老旧,无整体规划,居民以老弱为主,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安装摄像头是群众呼声最高的需求。为此,下沉党员协调区电信分公司在背街小巷安装摄像头,并安装提醒标志,小区安全环境大大提升。
处理完黄婆婆的“警情”后,杨芳芹再次巡查监控画面,发现宏福巷路口有木材堆放在转角处,园春街一住户家门口堆放了废弃砂石料和废旧橱柜。她立即电话联系两家户主及时把堆放的杂物清走。
11月26日,刘莎通过监控巡查发现百合佳园小区智慧充电车棚旁有废旧物品堆放,不仅影响车辆停放、小区环境卫生,还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社区立即联系横店街城管中队,予以清理,并对当事人王爹爹进行了劝诫教育。“监控摄像头不仅可以保障居民的财产安全,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小区居民卫生环境情况,有问题及时处理。”社区书记罗红芳说。
小卡片献出大爱心
“遇到困难莫要怕,请给党员打电话。”11月20日上午,下沉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街串巷,将一张张党员志愿服务卡片分发给家家户户。别小看这张小小的卡片,上面集法律援助、扶弱助残、代办帮办等各种便民服务项目。
考虑到车站社区有很多年纪大、行动不便、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下沉党员联合社区,号召辖区内党员同志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同时摸排辖区内商家,协商商家组建便民帮办服务队。
党员志愿服务队会定期开展清洁家园、爱国卫生、应急突击、平安创建等志愿活动,便民帮办服务队则为居民提供水电气维修、粮油日杂用品配送、送医送药、上门理发等便民服务。“这两支服务队着实为社区减了不少负担。”社区书记罗红芳说。
20日上午,园春街残疾居民杨先利收到志愿服务小卡片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理发师的电话,“正好要理发,没想到5分钟理发师就带着理发工具来了我家。”杨先利说,因为腿脚不方便,平常去理发店走路要花20分钟,现在一个电话就能上门服务,而且和店里价格一样,为这个服务点赞。
目前加入便民帮办服务队的商户共有21家,刚刚给3楼肖爹爹送完一袋大米的商户冯波说,“免服务费上门既方便了居民,也提升了服务水平,生意比以往好了,在居民中的口碑也好了,何乐而不为。”
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区大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优势,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充电棚、云喇叭、视频监控,为社区居委会减轻了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居民幸福指数。
大数据赋能推进社区治理,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也减少了时间空间上的消耗,形成投资少、见效好、可借鉴的“12345”工作法。
“1”即明确一个目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2”即两种参与方式——线上接单子,线下抓服务。
“3”即建好“三支队伍”——党员志愿服务队、文明实践服务队和便民帮办服务队。将下沉的125名党员分别编入志愿服务队、突击队和6个应急小分队,便民帮办服务队吸收社会爱心人士及商户参加。
“4”即四家共建聚合力——区大数据中心、武汉北车站、横店街道办事处、车站社区齐心协力,区电信分公司、攀升科技公司倾力支持下沉共建。
“5”即五个一批精准施策——五个以“小”见“大”的微治理、微服务,将各项服务落地、落小、落细。
下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区大数据中心将按照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实施意见要求,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支撑,继续运用大数据探索老旧社区治理新路子,探索建设智慧社区新样板,社区微治理的新模式,便民服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