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进食不细嚼,食管梗阻风险高!内镜手术紧急“排雷”

2025-04-10 10:52
来源: 区中医医院

胸骨后梗阻感、吞咽困难、疼痛难忍……当异物卡在食管时,患者往往备受煎熬。近1周内,黄陂区中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团队连续为3名食管异物患者实施急诊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及时化解食道危机。医生特别提醒广大民众注意饮食安全。

79岁的田爹爹因胸骨后梗阻感2天来院就诊,脾胃病科接诊医生经系统检查后确诊为食管异物嵌顿,且异物位置紧邻食管下端,若不及时处理,极可能引发出血或纵隔感染等,有致命风险。脾胃病科主任叶浩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带领消化内镜团队精准施术,先以异物钳精细分割较大异物,再运用圈套器逐块取出,对难以直接取出的细小碎片,采用内镜柔性导管推送技术,将残余碎片安全移送至胃腔,再彻底清除。整个手术过程仅30分钟,不仅完整清除了异物,更将食管黏膜损伤降至最低。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无独有偶,家住前川街的79岁李爹爹和65岁潘爹爹也因类似症状紧急入院。脾胃病科团队凭借娴熟的内镜技术,均在最短时间内解除患者梗阻,帮助其恢复经口进食,目前两位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

叶浩介绍,这三个老年患者均为肉类团块食物导致嵌顿,他提醒春日晴好,踏青聚餐活动增多,餐桌上常见的禽类、鱼类等带骨食物,以及坚果、果核等,都可能成为食管异物的“隐形杀手”,食管异物看似是小意外,却能引发大血管破裂、纵隔感染等致命风险,建议大家在享受美食时务必细嚼慢咽,避免说笑打闹,尤其是消化功能减退的老人和儿童建议剔除食物碎骨、硬刺。若出现哽噎、胸痛等不适,请立即停止进食,及时就医处理,切勿强行吞咽或使用土方法,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科普时间

高危人群需警惕:这些习惯最危险

老年人假牙松动+咀嚼功能退化,易误吞肉块、枣核、药片包装等,严重可致食管穿孔。

儿童5岁以下占80%以上,硬币、纽扣电池、玩具零件是常见误吞物,可引发窒息或消化道腐蚀。

饮食粗放者进食过快、边吃边说话或饮酒后,鱼刺、禽骨、坚果核等尖锐物易卡喉,占急诊病例42%。

特殊疾病患者食管狭窄、帕金森病等患者因吞咽功能受损,食物滞留风险更高。

建议饮食“三避三细”,远离卡喉风险

避“带骨食物直接入口”:家禽类(如鸭、鸡)需提前去骨,避免边吃边剔骨;鱼类建议选择无刺品种或由专人挑刺。

避“囫囵吞枣式进食”:清明传统食物如青团、枣糕等含果核,建议提前剥离枣核、杏核,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

避“分心饮食和危险动作”:聚餐时避免大笑、打闹,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进食;假牙佩戴者用餐前检查稳固性,睡眠前务必取下。紧急处理“三不原则”,应对异物卡喉

不强行吞咽:吞饭团、馒头可能将异物推向深处,加剧损伤甚至穿孔。

不盲目软化:喝醋对骨刺软化需浸泡24小时以上,急救时无效且刺激黏膜。

不拖延就医:出现吞咽疼痛、梗阻感、呕血等症状,立即禁食禁饮,保持镇静,就近至医院内镜中心处理。

特殊人群防护指南

儿童:选择直径>3.9cm的玩具,避免接触纽扣电池;教育“不将小物件含入口中”。

老年人:定期口腔科检查,修复松动牙齿;食用软烂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饮酒者:酒后避免食用带刺、骨类食物,优先选择豆腐、蒸蛋等软质菜品。

黄陂区中医院脾胃科消化内镜团队能够开展多种高难度内镜下操作,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术(APC)、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术、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内镜下碎石+取石术、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各类内镜下检查及治疗项目。黄陂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更多消化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专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