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气象服务”被放在自然灾害应对之前单独成句,凸显其重要地位。黄陂区率先破题,将“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推进天气盒终端全覆盖”等3项任务列入区委一号文件,这充分表明气象工作不仅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将在支撑黄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新的能量。
黄陂区是武汉市的农业大区,农业生产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黄陂区气象局以保障粮食安全气象为重点,不断强化春季农业生产、“三夏”、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时期的气象服务。通过持续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部署武汉大城市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以及将气象防灾减灾融入政府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等举措,持续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农业气象监测站被视为农业生产的“智慧守护者”,能够实时精准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多种气象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确的气象数据支持。通过深入分析气象数据,农民可提前洞察天气变化,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例如,在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即将来临前,农民能够依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周全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随着这些监测站的逐步建设,黄陂区将构建起更为完善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精度和密度,为农业生产筑牢坚实防线。
“天气盒”作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智能终端,被比作基层气象信息的“传递使者”。通过这一先进设备,用户能够实时接收气象预警信息,涵盖风、温度、雨量等实况数据以及未来天气预报。这种终端设备的广泛推广,将有效破解气象预警信息在基层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气象部门已为部分乡镇安装了“天气盒”终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借助“天气盒”,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例如,在强降水天气来临前,农民可根据“天气盒”提供的精准预警信息,提前加固大棚、疏通排水渠道,减少暴雨对农作物的损害。黄陂区气象科技与“三农”的深度融合,重塑了传统防灾模式,催生出生产力变革的新动能。这一实践为全市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黄陂样本”。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持续深入,气象科技在“三农”领域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拓展气象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地域合作与交流,将是未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