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戏水消暑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但溺水风险也悄然攀升。作为守护健康的医疗工作者,我们深知每一起溺水悲剧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伤痛。
在急诊室里,我们目睹过太多溺水紧急抢救的揪心场景,更明白提前预防、掌握急救的重要性。黄陂区中医医院呼吁广大居民,特别是家长们,增强防溺水意识,学习急救知识,共同为生命筑起安全防线!
牢记溺水危害,时刻紧绷安全之弦
发生快、救援难:溺水是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致死速度快、死亡率极高。青少年溺水多发生在户外野外,周围人少,且落水时未必有大人在场;即使有人在场,也可能因不会施救或救援不及时而导致悲剧发生。
后果严重:溺水可在极短时间内致命。即使短时间内溺水获救,也可能导致窒息、脑损伤等严重后遗症。
警钟长鸣:生命无价!请时刻保持警惕,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远离危险水域。
严守“六不”准则,远离危险水域
请家长和孩子务必牢记并遵守防溺水“六不”原则: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水库、池塘、河流、湖泊、工地水坑等野外水域,暗藏危险,是潜在的“杀手”,请自觉远离!
掌握急救技能,科学应对险情
一旦发生溺水,最初的4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立即呼救:发现溺水者,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黄陂区中医医院急救电话:85900999),清晰说明地点和情况。
科学施救:切勿盲目下水!
优先利用岸上救援工具:寻找长竿(竹竿、树枝)、绳索或将救生圈、泡沫板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让其借力上岸。确保自身安全是施救的前提。
溺水后心肺复苏操作指南:
一旦发现溺水者,迅速将溺水者转移至安全平坦处,遵循 “ABC” 原则(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展开施救,具体操作规范如下:
A(Airway 打开气道):将溺水者置于仰卧位,立即清理其口鼻中的泥沙、水草、呕吐物等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B(Breathing 人工呼吸):检查溺水者有无意识和自主呼吸,如无呼吸,立即给予5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看到胸廓起伏)。
C(Compression 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果无脉搏,且溺水时间少于1h,无明显死亡证据(腐烂、尸斑、尸僵),则开始胸外按压。
按压与呼吸的比例:
单人施救时:成人和儿童均为 30:2(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两次);
双人施救时:成人 30:2,儿童 15:2;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
按压频率与深度: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
复苏过程评估
复苏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溺水者面色、大动脉搏动、神志、瞳孔大小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
若溺水者无意识但有脉搏,通常经几次用力人工呼吸后,自主呼吸有望恢复。
若溺水者对刺激有反应,存在意识,应密切监测病情,等待专业救援人员。
中止心肺复苏的条件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可中止心肺复苏操作:
抢救成功,溺水者生命体征恢复;
专业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完成急救工作交接;
现场存在危险,危及施救者及患者安全,需转移。
特别提醒:
儿童溺水常发生在家长短暂分神时!家长务必做到“伸手可及、专心看护”,视线不离开孩子。
溺水重在预防!教育孩子不到野外陌生水域游泳;即使在熟悉的水域,也应携带合格的救生装备(如“跟屁虫”)。
黄陂区中医医院:守护生命,我们在行动
黄陂区中医医院始终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高度重视防溺水安全教育及宣传工作。我们将持续为辖区内居民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用专业和行动践行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为黄陂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让我们携手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将安全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共同守护美好夏日,努力实现溺水悲剧“零发生”!
黄陂区中医医院24小时急救电话:85900999(如遇溺水等紧急情况,请第一时间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