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月15日,黄陂区政协一行到黄陂区中医医院,专题调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区中医医院党委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全程陪同并作详细汇报。
聚焦医共体:共商发展,破解难题
在座谈会上,副院长雷文胜首先向政协领导汇报了医院医共体建设的总体进展及北部医疗救治中心的运行情况及成效。院长段瑞华聚焦医共体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与挑战,深入剖析了120救治中心统筹调度、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远程医疗服务效能提升、区域医疗资源深度整合等核心问题,并希望区委、区政府在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等方面给予更大助力,为医共体建设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政协指导:肯定成效,指明方向
区政协副主席王四清对中医医院在医共体建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核心举措,他强调,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提升双向转诊效率,确保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顺畅流转,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一环。特别是涉及医保配套工作时,必须始终坚守“保基层、强基础、兜基本”的民生底线,确保改革成果惠及最广大基层群众。
医院行动:精准发力,成效初显
作为北部医疗救治中心的牵头单位,黄陂区中医医院始终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为己任,明确了“精准下沉、双向赋能”的工作思路,并已取得积极进展:
专家资源下沉:医院已组建由15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定期下沉至长岭卫生院坐诊。通过人员培训、专科共建、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深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创新“科包院”模式:医院创新性地推行“一个科室定点帮扶一个卫生院”的精准帮扶机制,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其中,由我院外一科牵头,医院派驻普外科、骨伤科两名医师长期驻守,24小时参与卫生院值守门诊服务。同时,其他13名专家常态化开展坐诊、查房、带教、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诊疗活动。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日常诊疗能力,更从科室精细化管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特色专科差异化建设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重点加强长岭卫生院骨外科等专科建设。截至目前,下沉专家团队在基层诊疗患者已超过700人次。
强化院前急救:为提升基层急救能力,医院在长轩岭街道卫生院设立了120急救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急救服务。此举显著提升了该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急救响应时间严格控制在半小时内,为心梗、脑梗等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有效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该站点自运行以来,已成功救治数十名急危重症患者。
凝聚共识:共谋未来,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上,医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积极发言,围绕医共体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协作难点、创新思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为后续工作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区政协领导的专题调研,为我院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注入了宝贵的“政医协同”新动能。黄陂区中医医院将认真吸纳政协领导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在人员培训、专科扶持、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协作。医院将以“科包院”模式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朝着“资源整合、服务下沉、群众受益”的目标迈进,持续探索并优化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努力让辖区居民享有更便捷、更优质、更有温度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