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反馈问题
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强力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控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空间布局、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确保长江、汉江武汉段生态安全。努力擦亮汉牌生态名片,充分彰显武汉市两江脉动、百湖润泽、群山点缀等方面的自然禀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两江四岸”、湖滨、山地、公园等特色生态空间的品质,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提升城市生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二、整改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环境保护融入发展改革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将中央、省、市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结构明显优化,水陆联运大力发展,水运货运量比例提升。
三、整改情况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写入“十四五”规划目标,并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黄陂”作为单独一章列入“十四五”规划中。
二是严格项目准入。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严格化工行业建设项目准入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严格审核产业准入。从严从紧从实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对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新改扩建的项目,禁止投资,不予审批。
三是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交《关于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报告》,将黄陂区纳入申报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象。印发《关于黄陂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迎检工作正在开展中。生态创建“细胞工程”不断巩固,典型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省生态环委办授予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2022年度“湖北省级生态乡镇”,杜堂村、朱铺村“湖北省生态村”称号;李家集街东门砦村等5个行政村积极申报2022年武汉市级生态村。
四是推进岸线整治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我区共投入资金约4.7亿元,拆除和取缔了长江沿线所有原有和非法码头及企业,环保部门完成了拆除区的绿化。长江岸线(黄陂武湖段)现有三处码头:武湖机渡8号码头、武汉飞旋螺旋桨制造有限公司码头、武汉长港通供应链有限公司临时砂石集散中心码头。
五是依法依规保护深林、实地、绿地等城市生态要素资源。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综合监测,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对全区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编制完成《黄陂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黄陂区山体保护规划(2021-2035年)》,完成全区公益林区划调整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和造林空间评估。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了区街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完善了部门协作制度,落实了三级林长季度巡林工作机制,建立了“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加强了草湖湿地生态保护,拆除草湖湿地核心区建筑和生活设施,完善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启动了府河湿地公园(黄陂段)、滠水河生态通廊绿化等项目前期工作,配合市农业集团开展北湖生态修复。
六是加强湖泊规划管控。我区现有21个湖泊均已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推动我区湖泊保护规划优化、升级工作,我区组织编制完成《黄陂区湖泊保护总体规划》、《黄陂区后湖、马家湖等19个湖泊保护详细规划》。
七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我区于2019年开展了生态红线评估和优化工作并组织编制了《武汉市黄陂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报告》,2020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区园林和林业局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并将整合优化成果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2022年9月,优化“三区三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确定黄陂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56平方公里。
七是落实长江禁捕。区禁捕办制定了《2022年黄陂区长江通江支流禁渔期制度实施方案》,不定期组织开展长江干流及通江直流联合执法检查,依法打击渔业非法捕捞行为,加强垂钓管理,全面维护长江禁捕工作秩序,查处非法捕捞,切实发挥长江禁捕天网工程信息化执法监管效能。加强禁捕退捕宣传,印发《关于黄陂区长江通江支流禁渔期制定的通告》500余份,发放禁捕宣传单7400余份。
特此公示,公示期7天,联系电话:61001742。
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