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长大”万余亩!黄陂退垸还湖修复生态打造水美岸清优质营商环境

2021-11-17 15:08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湖泊,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过去大规模围湖造田、造塘,湖泊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近年来,黄陂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全力推进武湖退垸还湖,促进湖泊水质提升,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生态基础。


武湖:武汉北部后花园

武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自然保护区。武湖烟波浩渺,南通长江,北连滠水,“武湖烟涨”为黄陂十景之一。武湖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蓝线控制长度73.4公里,蓝线控制面积约45885亩,涉及黄陂区八大圩垸15873亩,具有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灌溉、观光旅游、水质净化、湿地产品供给等多种功能,保护价值十分突出。上世纪60年代前后,沿湖村集体开始筑堤围垸、造田开垦养殖池塘发展农业生产,武湖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淤积,湖泊功能退化。

2018年,武汉市发布《武汉市十大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武湖正式启动退垸环湖。


还垸于湖:再复水清岸绿美景

2021年10月25日,武湖畔的黄陂区六指街长咀垸,湖岸边,白鹭伴野鸭齐飞,水面烟波浩渺,美不胜收。离岸数公里之外,原有土堤有近1公里缺口,湖水经缺口流入垸内。

根据长江大保护战略要求,按照《武汉市十大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文件规定,从2019年至2021年年底,黄陂区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黄陂武湖15873亩的鱼塘、旱地、水田、苗圃全部退垸还湖任务。目前,长咀垸、袁家岔垸、人造垸、西湖垸、中垸、姚林埠垸6大民垸退垸还湖面积已达13540亩,占总任务量85.3%。随着退垸还湖工作不断推进,武湖湖泊调蓄功能正逐渐恢复。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武湖的保护与修复在长江大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黄陂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用于退垸还湖补偿和还湖配套设施建设,2021年底计划全面完成武湖退垸还湖工作任务。

据介绍,退垸还湖工程通过拆除圩垸、堤埂,一是实现湖相连、水相通,让水活起来;二是杜绝圩垸内养殖投食投饵的污染源,让水清起来;三是湖岸整形治理,让岸绿起来。武湖退垸还湖工作完成后,将大力改善湖泊水环境,助力长江新城绿色发展,增大武湖调蓄能力、实现防洪保安的需求。


从“一湖之治”到综合治理

长期以来,武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一直较好,野生黄颡鱼资源较为丰富。2013年,武湖申请获批成立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今年3月,武汉市研究制定《武湖清淤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结合长江新区总体规划和新一轮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实施武湖清淤及综合治理工程。

武湖退垸还湖工程,将作为武湖清淤及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的一部分,改造后的长咀垸等垸岸线,将增设园路、广场、亲水设施等,打造亲水休闲区。同时,武汉市将统筹解决武湖清淤与长江新区环境建设、蓄滞洪区调整、面源污染治理、武湖水生态修复、截污等问题,实现从“一湖之治”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的转变,着力建立湖泊治理与景观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发展有机结合的“武湖”模式。

下一步,黄陂将持续推动武湖退垸还湖工作,在打造特色样板上再下功夫,积极探索从靠水吃水到共护长江转变新途径,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行动,彰显武湖特色;在深化自查自纠上再下功夫,紧盯农业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处理等方面,抓好突出问题自查整改。同时,举一反三,推动解决一批关联性、衍生性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在加快绿色发展上再下功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撰稿人:彭瑶喆 编辑:李霖 责编: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