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喜看“吨粮田”里翻稻浪

2024-10-22 10:50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今年种植的甬优1540,每亩机收产量2012.3斤;春优167每亩机收1965斤,比一般种植户高出500多斤。”说起今年的水稻产量,黄陂区李家集街的种粮能手兰燕红高兴之余仍有一些不服气,“今年的产量还没有达到预期,如果灌水降温控制得再好点,亩产至少能达到2060斤。”

“吨粮”是兰燕红种植水稻的亩产目标,投身农业7年,她不断地请专家、拜师傅,练就了一套吨粮种植的看家本领。平时不善言辞的兰燕红,谈起水稻种植来却是个地道的“土专家”。

“品种选对了,产量就低不了”

把控好吨粮的第一关

近年来,黄陂区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频繁发生,通过调整播种期规避扬花和灌浆时期的高温热害,难以根本保障水稻的高质高产,选对品种才是关键。“不能光看产量,还要看品种的抗热和抗病能力。”在品种的选择上,兰燕红从不敢有半点马虎,“必须先试种,掌握品种特性,吨粮生产才有把握。”

在黄陂区农技部门和种业公司的推荐下,兰燕红在2021至2023年期间,连续试种了甬优4949、甬优1540、春优167、玮两优8612等品种。通过品种性状对比、适种性综合分析,今年兰燕红种下了600亩的甬优1540和100亩的春优167。

通过实地机收测产,甬优1540、春优167最高亩产量分别为1006.2kg、982.5kg,平均亩产量910kg、932.5kg,较周边地区产量高近三分之一。“虽然种子价格贵一点,但产量确实有保障。”兰燕红的话掷地有声。

“水稻长得好,水肥不能少”

水肥管理为吨粮兜底

“沼液管够,地里从来不为追肥伤脑筋。”提到水稻种植的水肥管理,兰燕红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700多亩水稻田,全程使用周边猪场的沼液,水稻种植既不愁肥也不愁水。”回忆沼液还田一事,兰燕红满脸笑意,“当初还好听了农技专家的建议,铺设管道引沼入田,要不然今年干旱水肥跟不上,减产肯定非常严重。”

“今年水稻丰产不容易,抗旱保收是关键,我也经常向同行们取经。”兰燕红口中的“同行”,是10公里之外的另一个种植能手李卓秀。为解决1100多亩水稻田水源时常不足问题,李卓秀采取分片分区种植双季稻、再生稻和中稻的种植策略,缓解生产用水压力、分散种植风险,今年双季稻大获丰收,两季水稻亩均产量达1470斤,实现干旱之年水稻总产稳中有升。

“水稻高产稳产,更需轻简省工技术”

农业新技术解锁吨粮密码

在兰燕红的眼里,农机仓库里的大型拖拉机、翻耕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无人机等机械是她最亲密的“伙伴”,“没有这些现代化农机,种700亩水稻,我想都不敢想。”兰燕红在当地率先尝试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也是当地第一个开启农机作业服务的种植大户。“有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吨粮种植才有可能,不然亩产2000斤水稻需要投入的人工费难以想象。”

“无人机最方便,不仅飞得高跑得远,而且小巧能干。” 对于无人机的优势,兰燕红如数家珍, “无人机飞防,能一喷多防,一次能打20亩地,还能空中施肥,每亩省工省肥省药都有150多块钱。”

金秋十月,蔚蓝的天空下,兰燕红的吨粮田里一波又一波的稻浪袭面而来,为秋日“丰”景增添了一抹沁人的金色。在黄陂区,像兰燕红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40余家,吨粮田有6万余亩,占全区的十分之一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重点县、全市首批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未来,黄陂区将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优质稻产业链工程,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通过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高标准农田等方式,持续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