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中鸿智能化钢构件生产基地项目在黄陂区祁家湾工业园顺利投产,从土地摘牌到正式投产仅用半年时间,这一高效建设节奏不仅标志着项目迈入规模化生产新阶段,更创下祁家湾街项目建设速度新纪录,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实干景象扑面而来:巨型行车稳稳吊运着H型钢梁缓缓移动,低沉的机械轰鸣贯穿全场;工人们手持焊枪专注开展加固作业,飞溅的焊花如星雨洒落,勾勒出忙碌的生产图景;流水线上,钢构件依次经过矫直、组立、焊接、打磨等多道精密工序,在机械自动化与人工精细化的协同配合下逐步成型。厂房内,机器运转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回荡,独特的工业气息中,处处彰显着项目投产后的蓬勃活力。

“目前公司重点推进三大核心项目,分别是广州电网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武汉科技大学相关建设项目及武汉大学配套工程。”湖北中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荆建忠介绍,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顺利完成近20%工作量,整体订单规模预计约1万吨。“按照施工计划,我们将全力攻坚推进,确保所有项目年底前圆满竣工。同时,其他储备项目也在有序跟进,后续将持续拓展业务布局,保障项目建设稳步落地。”

据了解,该生产基地占地面积30亩,企业精心布局2条绿色围护产品生产线、2条智能化CZ型钢生产线及4条钢结构生产线。强大的硬件支撑让项目具备了可观产能规模,可实现年产钢结构3万吨、彩板100万平方米,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带动100余人就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解决本地就业问题上发挥双重作用。
回望项目推进历程,高效性贯穿始终:2025年初完成签约,3月全面开工建设,8月生产厂房基本建成,9月中旬顺利投产——短短半年时间,实现从拿地开工到正式投产的跨越式推进。这一“祁家湾速度”的背后,既离不开乡贤反哺的桑梓情怀,更得益于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该企业负责人戴超是在外创业的祁家湾人,此次回乡投资,源于街道通过以商招商搭建沟通桥梁,主动对接、诚意争取,最终促成项目落地家乡,让乡贤力量成为本土发展的重要助力。

“选择回乡创业,源于两方面的坚定信心。”湖北中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超坦言,一方面,春节返乡时,亲眼见证了家乡工业园的蓬勃发展态势,街道办主动上门招商引资的诚意,让他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与合作温度;另一方面,街道的政务服务既有温度更有力度,全程为项目保驾护航,“从开工到投产仅用半年,这样的高效落地速度,更坚定了我们扎根家乡、共谋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祁家湾街始终积极落实区委“九大行动”部署要求,在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上主动作为,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创新平台等方面的规划衔接与项目对接,强化节点意识,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程盯办跟踪。为打破“手续全办完再开工”的传统模式局限,街道创新推行“边进场施工边办理‘五证同发’” 的推进方式,通过各部门高效协同,最大限度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实现了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纳统、当年投产的高效推进,如今已形成武汉冀通、鑫源搏涛等8个项目同时在建的火热场面,为更多项目落地发展树立了标杆。
展望未来,戴超信心满满:“接下来,公司将深耕本土、扎根祁家湾,聚焦核心生产经营,持续提升产能产量,稳步扩大业务规模,以实干助力工业园提质增效,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为黄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中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