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月,黄陂区六指街道陆咀村种植的荸荠进入收获季。荸荠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用铁耙翻开泥土,熟练地将嵌在泥里的荸荠一个个捡起来,并按大小进行分装、晾晒,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村产出的荸荠个大、皮薄、肉嫩,清甜无渣、爽脆可口。”1月3日上午,71岁的村民郑友凤和家人边挖荸荠,边向长江日报记者推介她种的优质荸荠,希望更多人能来购买。

村民晾晒刚刚采挖的荸荠
陆咀村党支部书记陆强介绍,村里种植荸荠时间久远,出产的“黄陂荸荠”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村里荸荠的核心种植面积有1300余亩,年产量约650万斤。
“陆咀村的‘黄陂荸荠’能成为地标产品,关键是村里的土好、水好、肥好。”抓起荸荠地里的土,陆强说,只有沙土里掺杂着黄土的土质,才是种植荸荠的好土。“荸荠喜水也喜肥”,村子地处两条河流之间,水源条件极其丰富,周围无环境污染,地理条件上非常适宜荸荠生长。当地种植荸荠,都是农家肥和有机肥搭配使用,出产的荸荠个头滚圆。“陆咀村产出的荸荠与其他荸荠品种不同,背部是凹进去的,这也是正宗‘黄陂荸荠’的一个特别标识。”陆强说。
据了解,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的美誉,营养丰富,既可当水果生吃,也可当蔬菜炒制食用,具有清热化痰、消食化积等功效。
由于荸荠是季节性产品,成熟期如果没有及时采挖,放在地里就会腐烂变坏。如今,陆咀村的荸荠大量集中上市,村民缺少销售渠道,大多卖给商贩,价格在1.8元/斤左右,产值效益较低,“有商贩来收还好,要是碰上没有到村收购的,一年辛苦就白费了”。

村民采挖“黄陂荸荠”
“荸荠在未洗掉表面土壤的情况下,可保存两个月左右;采摘的话,可从12月中旬,采摘到次年3月。而我们的数百万斤荸荠,根本无法在两三个月内全部销售出去。”陆强说,为拓宽“黄陂荸荠”销售渠道,每年1月,他和村“两委”、六指街道办事处干部都会变身“带货员”,搭平台、找销路、办活动,在朋友圈、社群转发带货信息,动员身边亲朋好友帮助销售。
“仅靠一产种植、销售,肯定不行,这两年,我们将支持、指导村里拿出转型‘硬招’,把小‘荸荠’做成大产业。”六指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黄陂荸荠”种植基础上,陆咀村正在积极培育二、三产业,拉长产业化链条,争取未来形成荸荠罐头、果汁、粉等衍生产品。同时,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格局,推出统一视觉形象和包装,开拓亲子研学等乡村游线路,通过标准加持、品牌化打造,带动农户创造更多效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