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
《长江日报》的《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
走进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
围绕“科学应对汛期”展开报道
农场里可以智慧巡田、手机一键开渠排水
水稻的生长环境经过科学管理有保障
据武汉市气象部门消息,6月18日武汉进入梅雨期,而这几天的大雨,也昭示着汛期的到来。
在武汉乡村,最近的大雨缓解了因前期持续晴好天气造成的轻微缺水问题,但若降雨持续,也将对作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武汉农业生产基地如何科学应对汛期?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
智慧巡田,手机一键可开渠排水
梅雨季节,也正是水稻孕穗—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完成早稻、中稻播种面积约126.76万亩,在田水稻长势良好。进入梅雨期后,稻田水位将迅速上涨,“喜水”的秧苗也怕淹,及时排水、控制水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里,动一动手指,就能一键开渠排水,保障水稻的生长环境。
永旺智慧农场
“我们通过‘智能巡田+人工巡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在梅雨期间,2万亩水稻能正常生长。”永旺智慧农场负责人胡丹介绍,基地里有1000亩智慧“无人农场”,通过液位计和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能随时监测每个田块、每棵秧苗的酸碱度、水位高度、温度、风速等情况,并进行精准补给和排放。
6月19日下午,永旺智慧农场的智能系统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声,水位高度显示15厘米,提示是否一键排水,胡丹按下确认键后,不一会儿,显示屏上的水位数据便开始缓慢降低。“目前水稻苗只有约35厘米高,我们将系统里的水位数值设置为8厘米,若水位高出太多,系统便会发出警报,通过手机或智能屏,就能一键操作排水。”胡丹说,“这是智慧农场里的智能排灌系统,旱可补水,涝可排水,大大节省了人力。”
而在另外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也分布着1000多个排灌口,进入梅雨期后,打开排灌口,稻田里的积水便会从高到低流入排水渠,雨后再关渠锁水。胡丹表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在农作物的管理和种植上,也能更加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