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根据我区气象部门预测气温逐步回升,最高温达 20℃以上,气温变化幅度也较大,中下旬有较为明显的降温过程。本月需做好“倒春寒”的预防措施,减轻危害,减少损失。
一、病情预测
3月水产养殖常见病害主要有:水霉病、黄颡鱼暴发性疾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等。
1.水霉病。病原为水霉。发病原因多因机械损伤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造成体表组织受伤,引起继发感染。主要症状:感染 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 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感染寄生后, 引起缺氧造成死亡。低温季节是水霉病高发期,且各养殖品种均可感染,各养殖公司、户均需重点防控。
2.黄颡鱼暴发性疾病。2021 年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我省黄颡鱼养殖区域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开展研究,确定了一种黄颡鱼新病毒病,其临床症状为体表正常,但下颌充血,在此提醒各养殖公司、户高度重视,同时也要重点关注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腹水病、腐皮病等,谨防继发感染。
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鳜、加州鲈、黄鳝等多种鱼类,水温在 9~36℃ 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 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该病病程较急、死亡率高,历年来给我区渔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各养殖公司、户均需重点防控。
4.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该病一般在水温 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各养殖公司、户均需重点防控。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黄鳝等,水温 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 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各养殖公司、户均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1.清塘消毒。老塘需人工或机械挖除池底积累的粪便、残饵、有机碎屑等污染物。采取干法清塘(每亩使用 60~80kg 生石灰或5~10kg漂白粉)或带水清塘(每亩使用生石灰250~300kg或10~20kg 漂白粉)。池塘清淤、翻耕后进行暴晒,晒至池底干裂。
2.调节水质。开春后,水体内生物活动加剧,营养需求和耗氧量上升,应及时做好肥水。适当施用有机肥,培养浮游动物和藻类。谨慎使用化肥。适当肥水可抑制虾蟹塘中青苔的生长。定期巡塘,合理使用增氧机,保障水体溶氧充足。
3.保障营养。气温上升,及时投喂优质饵料,拌饲维生素、中草药、益生菌等,增强体质,切忌大量喂食,遇气温突变,减饲投喂,防止积食。
4.细菌病的防治。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5.水霉病的防治。加强管理,避免鱼体受伤,产卵池及孵化用具应进行清洗消毒,苗种放养前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浴。发生水霉病时,可外用真菌消毒剂,内服增强体质、抗应激制剂。
6.苗种投放管理。投放苗种应选择天气良好、气温稳定的时间,保证投苗后尽量有 2~3 天晴好天气,减少因天气变化引起苗种应激导致的死亡。蟹苗虾苗投放前要提前试水解毒,投放后泼洒抗应激类投入品,并及时投喂适口饵料。
7.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防治。黄颡鱼开春后摄食量增加,应适量投喂,切忌过量投喂,投喂量应结合村塘量和每日天气情况,适当增减,遇降温应减饲。新病毒性疾病建议采用外用泼洒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8.准确诊断科学用药。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及时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防治疾病应特别注意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养殖公司、户可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通过“鱼病自助”功能,或“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进行远程病害诊治,各养殖品种疫病防控方法可参考进行。
9.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大楼1502室,电话61860251)反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