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湖北省高温天气新闻发布会消息和我区气象部门预测,预计8月底之前全区晴热高温天气仍将持续,高温综合强度将达到历时最强。其中,11日~15日,高温天气发展的范围和强度将达到峰值,可能超过历时极值。夏季高温季节是水产养殖的旺季,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旺盛,同时,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繁殖迅速,易造成水产品感染,浮头泛塘、病害风险升高。为做好夏季高温或极端天气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不利影响,提出以下养殖技术建议。
一、适当加深水位。持续高温,养殖水体表层水温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容易应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遮阳网,使用低温水(地下水)适当降低水温。比较直接的方法是加注新水,提高水位。尤其是虾蟹塘,由于自身水位较浅,高温季节一定要加深水位。
二、加强水质调控。持续高温,水体表面蒸发量大,及时加注新水,选择白天每次加注量20cm左右为宜。池塘中残饵粪便较多,易恶化水质,增加耗氧。要坚持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傍晚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天气闷热可适当延长开机时间。经常性检测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理化指标。水色发黑、塘边有浮沫和腥臭味时,可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复合芽孢等改善底质。藻相变化,出现倒藻、死藻和蓝藻水华,要及时增氧,排出老水,加注新水,补充优良藻类和矿物元素,适当使用芽孢杆菌、EM菌等对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及其他有机质进行分解。
三、做到科学投饲。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饲料,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可适当拌一些保肝护胆、免疫增强的添加剂。一般饵料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量的 3%-5%,具体投饲量根据水温、水质状况、鱼类的摄食情况而定。夏季投喂以7~8成饱为宜,每次投喂的时间掌握在1~2小时吃完为宜。每天投饵2~3次,保证饲料新鲜,无霉变。投喂时间应该以早晚,气温较低时为佳,如清晨6点及傍晚6点以后。病害治疗期间应控制投饵量。
四、加强病害防治。做好巡塘管理,仔细观察水体情况,以及水产养殖动物吃食和活动情况,应当注意观察浮头,避免泛池。定时打样,解剖观察,重点检查体表、鳃和内脏。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含氯、含碘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应经常投喂大蒜素、中草药、维生素等内服药物,增强水产养殖动物体质,降低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概率。因水环境引起的病害,如氨氮或亚硝酸盐中毒等,及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及改底产品,降解有害物质;水体补充有益藻种,吸收、转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使用维C或有机酸等对水体解毒,减少鱼类应激。细菌性疾病可采取外消加内服的方法控制,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碘制剂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结合拌饲内服抗生素治疗,外用消毒剂,毒性消失后,应及时培养有益微生物,稳定水质,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发生体外寄生虫病(包含鳃部寄生虫),应根据不同的虫体采用相对应的杀虫剂全池泼洒防控,预防虫叮咬后继发细菌感染;如发生体内寄生虫,应拌饲内服驱虫药物。病毒性疾病暂无特效药,疾病发生后,应稳定水质,增加溶氧,拌饲添加促进消化吸收、免疫增强的添加剂,提高鱼自身免疫力。患肝胆综合症等营养性疾病时,首先减少投喂量,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胆、促进消化或益生菌制剂,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再调节水质,增加池水溶氧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五、强化生产管理。高温季节易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应做好渔业及电力设施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储备防逃网片等物资,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塘堤、养殖设施进行检修,加强养殖防逃设施的检查、整固。持续干旱,池塘缺水,要及时联系当地水利部门采取措施。水产养殖人员要做好夏季高温室外作业时防暑降温,减少午后户外活动时间,从业人员严格下水作业,养殖生产水域禁止下水嬉戏,树立相关警示标识牌,防止溺水,谨防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及时关注湖泊放养密度,做好湖泊水质检测。加强疫情管控,对外来进入养殖场区人员需严格查验健康码、行程码,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