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发布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技术指导意见

2024-02-07 16:22
来源: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月1日以来因大范围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我市农业生产遭受低温冻害的威胁。为保障武汉市农业生产安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特提出如下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技术指导意见,涵盖种植业(小麦、油菜、叶用薯等)和养殖业(动物疫病、水产等)等,对全市相关农业产业防寒防冻提供技术指导。

01水产

关于防止水产业低温冰冻次生灾害有关工作提示

各区农业农村局:

近日,我市发生雨雪低温冰冻天气,渔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请各区指导水产养殖企业做好积雪清除工作,防范次生灾害。现就相关工作提示如下:

1、加强巡查检查:检查渔业生产相关设施设备积雪积冰覆盖情况,重点检查温室大棚支撑柱、保温膜是否发生形变。

2、保持道路畅通:对进出道路开展清理,确保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正常。

3、及时清理积雪:重点对温室、钢架大棚、活动板房、水路电网设施等开展清理,避免发生坍塌,确保供水供电正常。

4、及时碎冰除冰:对发生大面积结冰的池塘,应及时碎冰除冰,避免养殖品种缺氧。

5、及时加固修复:根据巡查检查情况,抓紧时间对受损设施设备进行加固修复。

6、预防次生灾害:清除积雪时注意人身安全,禁止进入已发生形变的钢架大棚清除积雪。室内燃烧木炭、煤炉升温融雪时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7、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养殖业主预防次生灾害的意识,避免事故的发生。

冰封池塘养殖风险防控建议

近期,我市遭遇雨雪冰冻天气,部分养殖池塘发生冰冻情况,给鱼类越冬造成一定风险,为此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研究制定了以下抗灾建议,供有关单位参考应用。

池塘水面结冰,水体与空气接触面变少,武汉地区冰层明冰较少,冰层上污物较多,遮挡光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水体溶解氧下降,易导致鱼类缺氧,各养殖池塘应结合多种方法增加水体溶解氧。

一、及时碎冰

各养殖池塘应尽快破冰增氧,每亩需砸冰洞面积为5~6平方米,南北走向至少各一个,每天早晚各要凿穿1次冰洞,砸出的冰块及时捞出,确保通透。

二、开启增氧机

开启车轮式增氧机,搅动水体,既可增氧,又能保持水体微流水,减少结冰。

三、加注新水

池塘水位较浅,冰层较厚,鱼类活动空间较少,有条件的地区可短时、少量向池塘中加入地下水,加注的新水与养殖塘水温差不大于4℃,傍晚和夜间不宜加水。

四、水体充氧

利用低压鼓风机、空气压缩机连接输气管的气石深入冰下通过砂滤让空气成很小的气泡扩散到越冬水体中,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应急情况下,可利用氧气瓶直接将纯氧气通过胶管送到冰下水体,让其逐渐扩散,对水体强行进行补氧增氧。

五、化学增氧

以上措施增氧效果不佳,可及时采用化学增氧剂等增加水体溶解氧。此方法成本较高,仅建议应急情况下使用。

来源: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

02 叶用薯

叶用薯雨雪冰冻灾后保苗防病技术指导意见

2月1日以来因大范围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我市叶用薯生产遭受低温冻害的威胁。低温冻害是影响叶用薯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当气温低于15℃时其茎叶生长停滞,长时间低于10℃,茎叶会自然枯死,一经霜冻便很快死亡。为保障叶用薯生产安全,特提出如下雨雪冰冻灾后保苗防病技术指导意见。

一、清除积雪。提前进行大棚四周清沟排渍,防止雪融化通过棚脚的泥土渗进棚内。在确保人身安全前提下,视雪情及早组织人力扫雪、铲雪,及时清除积雪。

二、修缮设施。对棚架强度不够的要加强支撑,增设立柱。及时修复破损棚架,更换破损棚膜。建议适当调整拱杆密度,间距60㎝为宜。

三、补光增温。一是控制光照:雪后应逐步揭开大棚外覆盖物,以防因突然见光导致叶片急性萎蔫。二是保温降湿:苗床采取保温防寒措施,尽力保苗。对于受冻叶用薯不能立即闭棚升温,应使棚内温度缓慢上升,让受冻组织逐步吸收因受冻而失去的水分。要注意在夜间增加覆盖,加强保温,防止近期因融雪和辐射降温,再次造成冻害,又要注意晴天适度通风降湿,避免温度急剧升高,引发灾后灾。

四、肥水管理。对受冻植株合理追施速效肥,可采取增施薄施有机肥、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等措施增强植株耐寒能力,促进恢复生长。雨雪灾后应控制浇水,避免降低地温,可采用膜下滴灌。

五、清洁田园。及时剪除枯枝、受冻严重的枝叶,并清出棚外,以免霉变诱发病害。

六、病害防控。叶用薯受冻后,易遭受病害侵袭,重点做好菌核病等病害的防控。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阴天,在大棚内应用腐霉利烟剂熏烟防治。晴天,可用氨基寡糖素水剂加杀菌剂(嘧霉胺悬浮剂或异菌脲悬浮剂或菌核净可湿性粉)喷雾防治。

来源: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3 动物疫病

关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及时转移畜禽,修复被损设施

受灾畜禽养殖场(小区、户)尽快组织力量转移健康畜禽,按规定处置伤亡畜禽。修复已损坏或倒塌的栏舍,及时排除积雪、清理粪便及污物,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抢修用电、用水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的饲养管理程序,让畜禽有良好生活环境。对无法修复需要重建的,从长计议,按标准化要求,谋划好重建方案。全程对受损及修复过程进行影像资料留证,便于为灾情认定等提供依据。

二、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排除隐患

各养殖场(小区、户)建立巡查制度,一是定期巡查场内用电、用水、用气、养殖设施设备等安全使用,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二是定期巡查栏舍、周边环境,对受损畜禽棚舍及时加固和修缮。三是定期巡查排水沟,发现堵塞,及时清理,防积水、淹水。

三、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传播

规范处理死亡畜禽。受灾养殖场(小区、户)要加强防疫管理,完善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对砸死、冻死等死亡及死因不明畜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要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私自买卖、加工、弃置死亡畜禽,杜绝死亡畜禽流入市场。

四、开展消毒灭源工作

全面开展消毒灭源。各畜禽养殖场(小区、户)对受灾的圈舍、食槽、畜禽用具、运输工具,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对畜禽饲养、加工、交易等场所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要无害化处理。寒冷天气在消毒剂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温度影响,可采用温水配制消毒药,确保消毒药效。

五、强化灾后饲养管理

各畜禽养殖场(小区、户)要强化灾后饲养管理措施,一是畜禽栏舍要及时添置防寒保暖设施设备,保持通风控温、干燥、清洁卫生和安静的环境。二是饲料营养要全面且易消化,适量增加能量饲料或精料、维生素、电解质等,提高畜禽自身御寒能力;对浸水、受潮的饲料饲草要及时晾晒,防止霉变,以免畜禽食用中毒。三是饮水要清洁卫生,最好饮用自来水或符合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井水,饮水中可添加适量抗菌素,有条件的场可提供饮用温水。四是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特别是对一些栏舍倒塌严重的饲养场(小区、户),避免因养殖场地减少高密度饲养,影响畜禽正常生长。

六、做实基础免疫,必要时加强免疫

及时做好免疫防治。各畜禽养殖场(小区、户)要按免疫计划按时做好畜禽疫苗免疫工作,有条件进行检测的养殖企业可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补免工作,防止疫病发生。

七、加强临床巡查和监测报告

各畜禽养殖场(小区、户)要严格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做好日常畜禽健康巡查,重点关注畜禽饮食、排便、体温、行为状态等。一旦发现可疑疫情,要按规定及时上报,迅速果断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防止疫病散播传染。

八、加强冬季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控

冬季是畜禽疾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低下,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能在环境中较长时间存活,加之畜禽圈舍内通风不畅和空气质量差,极易导致畜禽呼吸道等多种疫病流行和混合感染。要加强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同时关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病毒性腹泻、低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对牲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疫病的综合防治。

来源:武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4 小麦

小麦雨雪冰冻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2月1日以来,因大范围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我市农作物受冻害风险较大。小麦为越冬作物,具备一定抗寒能力,越冬期间降温降雪对小麦生长发育整体有利,但是,冻雨及持续低温仍会对小麦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和冻害影响,尤其是旺苗和弱苗受冻风险较大。为降低不利天气影响,现提出小麦雨雪冰冻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及早排渍,养根护叶

雨雪后,对田间沟厢质量不好的麦田,特别是稻茬麦田,及时疏通“三沟”,确保厢沟、腰沟、围沟“三沟”相通,降湿排渍,防止渍害发生,为小麦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利于更好地吸收养分,满足小麦恢复生长的需要,到达养根护叶增蘖的目的。

(二)及早追肥,增加分蘖

待田间积水排出可以下田作业时,对部分由于播期偏早、冬前提早拔节、主茎和部分大分蘖受冻的小麦,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或两者混合液),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正常长势,促进小分蘖尽快长大成穗,最大程度降低冻害损失。对晚播弱苗也可同步进行追肥促早发工作。

(三)加强受冻麦田中后期病虫防控

受低温冻害的麦苗抗病虫害能力相对减弱,加上持续雨雪天气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根茎类病害。应在中后期田管上要着重做好蚜虫及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免因病虫害发生而进一步加重产量损失。

(四)施好拔节孕穗肥,保穗增粒增重

对受冻的小麦要特别注意施好拔节肥,促进更多的春季新生分蘖和冬前小分蘖转化为有效分蘖,确保有效穗数,提高小花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对受冻的小麦建议追施孕穗肥,促粒增重,弥补损失,在小麦旗叶露尖或抽出一半时每亩可追施2-3公斤尿素,籽粒灌浆期也可采取叶面喷肥,延迟衰老,增加粒重。

来源: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5油菜

油菜雨雪冰冻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2月1日以来,因大范围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我市油菜冻害风险较大,尤其早播旺苗和迟播弱苗油菜受冻风险较大,为降低不利天气影响,现提出油菜雨雪冰冻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田间积水明显的田块,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围沟,做到“三沟”畅通,降湿排渍,促进根系恢复生长。

二、及时摘薹,促进腋芽生长。受冻或者折断的油菜薹、受冻的叶片,在温度回升至0℃以上,及时摘薹,有利于基部腋芽快速生长。

三、追氮补钾,增产抗倒协调。温度回升到0℃以上,薹高超过25cm,冻害或折断采取摘薹措施的田块,亩补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3公斤;尚未抽薹,且绿叶不及6叶的田块,亩补施尿素7.5公斤,氯化钾5公斤;薹高20cm以下,绿叶数8-10片且叶色正常的油菜,抗寒性强,可不追肥。

四、及时化调,促进恢复生长。温度回升到5℃以上时,可喷施芸薹素内酯或赤霉素等激素,促进油菜恢复生长。

五、提前喷药,减轻病害发生。冻害发生后,油菜病害可能提前以及加重发生,温度回升到10℃以上时,可喷施多菌灵等广谱杀菌剂,减轻病害发生。

来源: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