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农业生产防灾抗灾指南

2025-06-19 16:58
来源: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梅雨期水稻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我市6月18日进入梅雨期,未来一周降雨明显增多。其中,18日阵雨或雷阵雨,19日中雨到大雨,20日至21日暴雨到大暴雨,22日中雨到大雨。累计雨量80~180毫米、局地25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 40~80 毫米。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当前我市早稻进入抽穗扬花期,再生稻处于拔节孕穗期,在田中稻处于苗期至分蘖期,生育进程总体正常,苗情长势较好。为抓好梅雨期水稻田间管理,减少灾害损失,全力保障秋粮丰收,特提出以下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合理控制水位

对于处于抽穗期、孕穗期等水分敏感期的早稻和再生稻,田间保持3~5厘米水层,保障植株生理需求。对于刚插秧的迟栽中稻,田间保持5~7厘米水层,促进秧苗快速扎根。对于处于返青分蘖期的早栽中稻,实行湿润灌溉,促进水稻根系发育。茬口早的中稻,要防范 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高温天气的影响。抽穗时如遭遇持续超过35℃的高温,田间要保持8~10厘米水层,以水调温,降低穗层温度。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提前降低稻田水位,合理留出蓄水空间,避免短时强降水造成没顶。

二、及时排除渍水

提前疏通“三沟”等排水沟渠,检修排灌设备,确保排水顺畅。强降雨发生后,尽快排水露田,面积较小田块可以进行人工排水,面积较大田块应采用水泵等机电设备进行快速抢排,提高土壤通透性,恢复根系生长活力,促进稻株生长。排水时,注意适当保留2~3厘米浅水层,避免稻田全干,影响水稻恢复生长。尽量利用退水清除稻株上的泥浆杂物,恢复叶片功能。如因遭遇强降水导致大面积缺苗少苗,及时补栽补种。

三、科学灾后追肥

稻田淹水后,因田因苗制宜确定追肥量,促进快速恢复生长。对受淹较重、抽穗期叶片发黄早衰的早稻,补施速效粒肥,一般亩施尿素2.5~5.0公斤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1~2次,促进籽粒灌浆结实。再生稻头季要根据苗情及时施用穗肥和促芽肥。对于迟栽中稻,早施分蘖肥促早发,搭好丰产苗架;对于早栽中稻,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时合理施用穗肥。适当增施硅钾肥,切忌盲目增施氮肥,防止贪青晚熟。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水稻受淹后,植株抗病力降低,易发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退水后要及时防治。高温高湿天气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繁衍,以及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发生流行,要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合理用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有效减轻病虫害损失,确保稳产高产。对大水浸泡过的一季稻田,退水后重点监测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发生情况,并及早防治。加强破口至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药与综合防治,重点防控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应提前到破口前5~7天进行,穗颈瘟在破口期与齐穗期抢晴天防治。

梅雨期大豆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我市6月18日进入梅雨期,未来一周降雨明显增多。其中,18日阵雨或雷阵雨,19日中雨到大雨,20日至21日暴雨到大暴雨,22日中雨到大雨。 累计雨量80~180毫米、局地25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 40~80 毫米。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当前,我市春大豆正值开花结荚期,夏大豆正值苗期,田间积水和渍害易造成烂荚和烂根,需及时做好防范应对。为科学抓好大豆防灾减灾,降低灾害损失,现提出以下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清沟排渍,中耕松土

对于田间出现积水的地块,应及时清沟排水,缩短积水时间,降低土壤湿度。降雨过后持续晴天易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在土壤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及时浅中耕破除板结,防止根系因缺氧而导致大豆发育不良。

二、查苗补苗种苗

土壤长时间过湿会造成大豆植株烂根、死苗现象,要及时查看田间状况并根据灾害程度选择补种补苗或重种。

三、追施肥料

大豆经过水淹,壤养分大量流失,加上根系吸收能力衰弱,及时追肥对植株恢复生长和增加产量十分必要。在植株恢复生长前,以叶面喷肥为主,每亩用30 克磷酸二氢钾兑水40 公斤喷施;植株恢复生长后,进行根部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

四 、适时化控

对群体密度偏大、生长过旺的春大豆田块,可在初花期用15%的多效唑40克加水40~50公斤进行喷施,夏大豆于4~5片复叶和初花期分别喷施,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防止倒伏。

五 、防治病虫害

强降雨过后复晴,田间温度高、湿度大,作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病害和虫害容易发生,要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止叶斑病、白粉病、点蜂缘蝽、二条叶甲、豆荚螟和食心虫等发生。虫害防控可采用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病害防控可采用25% 吡唑醚菌酯乳油或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25%多菌灵或 20%的粉锈宁乳剂或肟菌·戊唑醇进行防治。

梅雨期玉米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我市6月18日进入梅雨期,未来一周降雨明显增多。其中,18日阵雨或雷阵雨,19日中雨到大雨,20日至21日暴雨到大暴雨,22日中雨到大雨。 累计雨量80~180毫米、局地25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 40~80毫米。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 我市3月中下旬播种春玉米当前正处于抽雄吐丝期,4月中下旬播种春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5月中下旬播种的夏玉米正处于苗期。梅雨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天气可能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科学抓好田间管理,降低灾害损失,现提出以下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清沟防渍

(一)雨前疏通。抢抓降雨前,全面清理田内沟厢,及田外排水渠道,确保沟沟相通、排水通畅,消除堵塞隐患。

(二)雨中巡查。 降雨期间加强田间巡查,发现积水立即组织抢排,确保田间无明水,防止玉米根系因长时间缺氧窒息死亡(渍水超过3天可造成减产15%~20%)。

(三)雨后清淤。强降雨后及时清除沟内淤泥、杂物,恢复沟渠深度和排水能力,为后续可能出现降雨做好准备。

二、科学调控

(一)苗期、拔节期。 若植株明显发黄脱肥,可在天气短暂转好时,于行间开浅沟或结合中耕,少量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5~8公斤/亩),切忌撒施,避免烧叶和浪费。

(二)大喇叭口期。此期是需肥关键期。若前期未施拔节肥或脱肥严重,务必在雨停间歇、叶片无露水时,采用深施或穴施方式追施穗肥(尿素15~20公斤/亩),满足穗分化需求。 避免在持续阴雨或土壤过湿时施肥。

(三)化控防倒。对种植密度较大、生长旺盛(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的田块,在预报有强风雨前,可于晴朗天气喷施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胺鲜酯·乙烯利、缩节胺等),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控制浓度和时期,以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强茎秆强度和韧性,提高抗倒伏能力。

(四)中耕培土。雨后土壤稍干爽、能下地时,及时进行中耕松土,破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结合中耕进行小培土  (尤其在拔节后),稳固植株基部,促进气生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

三、防控病害草害

坚持预防为主,梅雨期间高温高湿是玉米病害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需要重点关注南方锈病、大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穗腐病等。

(一)雨前防护。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持续阴雨来临前或降雨间歇期,选择广谱高效、内吸性好的杀菌剂进行喷施预防。可选用含有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

(二)雨后治疗。一旦发现病害有扩散趋势,抢抓雨停间隙,立即选用针对性治疗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性产生。南方锈病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等;大小斑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纹枯病、茎腐病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戊唑醇等。务必关注农药安全间隔期。

(三)改善环境。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下部老叶、黄叶,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率。

(四)防控草害。持续降雨可能延误前期除草或导致除草效果不佳,杂草易滋生。对于3~5叶期的玉米,待天气转晴、玉米叶片无露水、土壤湿度适宜时,根据草龄和草相,选择玉米专用除草剂(如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复配制剂等)进行定向喷雾。严格按说明使用,避免飘移。对于过大杂草,可能需人工辅助拔除。

四 、灾后恢复生长

(一)倒伏处理。 拔节前倒伏,通常能自行恢复直立,无需人工扶起。对于抽雄后茎秆倒伏不严重(茎秆弯曲、未折断) 的植株,可在雨后1~2天内、土壤稍干时,轻轻扶起并培土固定,尽量保护叶片和根系,避免在土壤过湿时强行扶起造成二次伤害。

(二)排水洗叶。若叶片被淤泥覆盖,在排水后可用无人机清水喷淋冲洗,恢复光合能力。

(三)补肥养根。灾后玉米根系受损,吸收能力下降。可在天气转好后,喷施磷酸二氢钾(100~150克/亩)+芸苔素内酯或氨基酸叶面肥等,补充营养,刺激根系活力,促进恢复生长 。

(四)辅助授粉。若花期遭遇连续阴雨影响正常授粉,可在雄穗散粉期、雨停间隙,进行人工和无人机辅助授粉(摇晃植株或采集花粉人工点授),提高结实率。

(五)防治穗腐。吐丝期遇连阴雨,极易引发穗腐病。可在授粉基本结束后(花丝变褐),选用对穗腐病有效的杀菌剂 (如戊唑醇、咪鲜胺等)对准果穗喷雾,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