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戏,我为“将军”;人生如棋,等你来“将”。
4月13日下午,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出品的现代小剧场楚剧《将》,在武汉汤湖戏院上演,广大戏迷在欣赏充满“黄陂味”的楚剧表演同时,也充分体验到黄陂多彩的非遗文化魅力。
现代小剧场楚剧《将》,从当代黄陂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展开故事,讲述了舞狮人王四、黄陂三鲜经营者黄桂娥和非遗直播创业者黄亚兰一家的酸甜苦辣,观照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大学生返乡创业等当下热点话题,立意可圈可点。尤为特别的是,该剧利用将狮子表演如幻似真、半梦半醒的特点,设计了请来齐天大圣的情节,致敬了“他迎着生活的九九八十一难,踏平坎坷,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新形式!唱响首部“沉浸式”楚剧
楚剧、将狮子和黄陂三鲜均为黄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陂亮眼的文化名片。现代小剧场楚剧《将》巧妙将之串联融合,构成了这道极具“黄陂风味”的戏曲盛宴。“以非遗的形式演非遗,以非遗的形式唱非遗,以非遗的形式说非遗。”在黄陂区楚剧团副团长、《将》导演夏欢看来,将非遗艺术进行改编,使之适应于戏曲舞台,为楚剧创新探索了新可能。
“这部戏突破了传统戏中的很多程式化内容,演员需要深挖角色的内心,真看真想真做。“在《将》中饰演主角“黄桂娥”的青年楚剧演员何菲表示,小剧场的演出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提高和锻炼。
作为首部“沉浸式”楚剧,《将》打破传统剧场表演空间和观演关系,演员舞着将狮子来到台下与观众亲密接触,并在最后为观众现场奉上了由“黄桂娥”亲手烹制的热气腾腾的黄陂三鲜...别样的演绎方式,让不少观众感叹“真新鲜”。
新变化!剧情编排精益求精
去年《将》剧在武汉大学首演及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演出后,主创团队吸取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对该剧进行了再次打磨提升,力求以最好状态呈现给广大观众。
楚剧的悲迓腔委婉凄楚,一字一顿,三字一甩,重音如捣,轻声若泣,铺天盖地的悲腔悲调让人痛彻心扉,最能打动观众,可以说是楚剧艺术中灵魂级声腔风格。此次《将》剧特别增加一段悲迓腔,在何菲的演绎下引来观众掌声雷动。
同时增设的六叔(说彩人)一角和一只将狮子,也增强了舞台的画面感,更好地将元宵节舞将狮子的热闹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六叔的现场“说彩”也让观众直呼过瘾。
新活力!探索受众年轻化路径
包括何菲在内,《将》的4位主演均是来自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的“牡丹花奖”得主。这群青年演员和来自“80后”“90后”的主创团队经过反复编排、摸索,终于把《将》打磨成型。“从年轻人的视角写年轻人的故事表达年轻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年轻人的新想法新选择新生活,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启发。”夏欢表示,这部现代背景的小剧场为楚剧创新注入了全新活力。
据黄陂区楚剧团负责人李琼介绍,《将》以时下兴起的小剧场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我们希望以《将》为契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楚剧、喜欢楚剧。
黄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楚剧之乡,曾因楚剧三次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黄陂区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构建非遗保护、传播、普及矩阵,让传统文化展魅力、润民心,带领更多人共同体验非遗文化。后期,黄陂区楚剧团将积极策划《将》剧走进高校巡演,期望带动更多大学生认识戏曲、认识楚剧,了解黄陂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