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幅“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在长江流域武湖段展开……自长江禁捕工作开展以来,武湖段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日,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来表扬信,对黄陂区在2021年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作出的积极贡献予以表扬。
一起来看
黄陂禁捕工作回顾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长江沿岸世代以渔为业的渔民们“转身”上岸。
实施长江禁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保护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举措。黄陂区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作为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主动入位、勠力推动,坚决做到中央省市有要求、武汉有行动、落实有成效。
早在2020年7月1日0时,武汉市就提前部署,长江汉江武汉段正式开启10年常年禁捕。2021年是长江禁捕开局之年,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年。黄陂区有15.45公里长江江段,近年来,坚持共抓长江大保护和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的原则,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全区长江干流管辖段禁捕退捕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
10年禁捕,关键在渔民,难度也在渔民,黄陂区首先抓住“船与人”这个关键,在渔民集中点和群众聚集地营造禁捕退捕工作氛围,在重点镇、村、组召开渔民代表大会,解读禁捕退捕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0年6月30日,黄陂区对长江干流内进行捕捞作业的退捕渔船进行拆解,网具进行销毁,船证进行回收,每艘渔船按照标准进行补偿。同时,对退捕渔民拨付社保缴费补贴,渔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并积极促进渔民转产就业。
黄陂区率先在长江沿线设立禁捕值守卡点,专班分为4组,每组5人,24小时不间断巡查长江黄陂段15.45公里,以及滠水河至长江入口两公里内范围,形成空中有无人机巡视、江中有执法艇巡航,岸上有执法员巡查的“三位一体”管控格局,确保江中无渔船、江边无渔网、岸上无江鱼。
“长江汉江禁捕期可休闲垂钓,但只允许一人一竿一线一钩;地笼、密眼网等也属于违禁渔具。”2020年12月25日,巡查队员发现,有3人在长江黄陂段一人多竿进行垂钓,执法队员对三人渔具予以没收。
黄陂区不断强化长江禁捕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分局分别成立与禁捕执法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专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震慑与打击非法捕捞和非法销售。同时,还积极发挥社会志愿者、环保人士、社会公众的作用,招募护渔志愿者加入长江禁捕监督员,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力量。
此外,还制定了《黄陂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三无”船舶打击处置实施方案》,在长江干流之外,把长江通江支流黄陂段(滠水河、府澴河)也纳入打击“三无”船舶水域范围,全区清理的“三无”船舶于2020年11月30日前全部销毁。对生产生活交通等用途的乡镇船舶,在船舶醒目位置安装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颜色,分别由区交通运输局和相关街道指定专人负责对保留船舶的监督管理,船主都已签订不得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承诺书。
江段长、岸线长网格化管理制度,则是切实抓好十年禁渔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落细落地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禁捕执法监管关口向一线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禁捕执法监管合力,黄陂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宣传引导、组织培训,明确职责、履职尽责,抓责任落实、做好巡查管控工作等,多措并举落实江段长、岸线长及禁捕网格化管理。
江段长、岸线长、网格员就是护渔员,也是黄陂区网格化开展长江禁捕工作的缩影,他们为维护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黄陂段全面禁捕退捕良好监管秩序提供坚强保障。在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全民参与及禁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力配合下,黄陂区禁捕管理秩序总体良好,禁捕水域基本实现“四清四无”,全区也形成“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广泛共识。
长江禁渔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陂全民动员同心协力
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