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四年,禁渔成效如何?下一步如何更好推进长江大保护?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 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
问:如何充分认识长江十年禁渔的重大意义?
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明确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长江十年禁渔充分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初心使命,既利生态,又利民生,更利长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长江十年禁渔是最直接最有效修复长江生态系统的举措。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并同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能够逐步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主动放弃竭泽而渔、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使长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长江十年禁渔有力促进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问: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进展如何?
答:禁渔全面实施以来,成效初显,长江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
水生生物资源明显恢复,上岸渔民顺利转产就业。长江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鱼类物种数量和资源量实现双提升。渔民退捕上岸后,有关地方扎实做好转产安置和民生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展就业帮扶,上岸渔民生计得到有力保障。
重点领域治污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沿江省市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5万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沿江省市关改搬转化工企业超9000家,“化工围江”问题基本解决,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2023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各方合力进一步凝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禁捕执法监管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沿江省市群众自发加入禁捕志愿者行列,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长江的生动局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虽已取得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阶段性成果,但历史欠账尚未完全还清,禁渔工作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持之以恒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 推进构建高水平保护治理新格局
问:下一步,如何更好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
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形成与大保护整体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局面,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紧盯重点工作,持续巩固禁渔成果。扎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大禁捕监管执法力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合作机制,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捕捞以及市场销售非法渔获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禁捕水域各类船舶规范管理,加大对违规使用禁用渔具整治力度,消除非法捕捞隐患。
加强保护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强化生态流量监管,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
强化督促落实,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强化协调服务和督促落实,推动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