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激活农村集体经济 ——来自湖北武汉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发展农旅见闻

2025-02-17 10:58
来源: 区乡村振兴局

滩地变成了乡村露营地,闲置房屋变成了精品民宿,“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近些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推动资产盘活、加强管护运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路子,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盘活闲置资源,为传统农业做“加法”

我们从沿河村流转了15亩闲置荒滩地,聘请专业设计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共同打造沿河星空河畔营地,发展乡村旅游。”武汉沿河星空河畔营地主理人毛玉玲介绍。

近年来,姚家集街道大力支持各村盘活废弃厂房、荒地等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考虑到沿河村交通较为便利,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沿河星空河畔营地就定在了这。”毛玉玲说,营地位于武大高速姚家集出入口,距离4A级景区木兰花乡3公里,距离5A级景区木兰天池13公里,也是去往清凉寨、锦里沟等4A级景区的必经之地。

沿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华告诉记者,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沿河星空河畔营地还寻求与周边木兰不夜城、木兰天池、锦里沟、清凉寨等景区合作实施错位发展,以完善和补充周边大景区旅游链条,打造精致旅游节点。“曾经闲置的荒滩地,如今已成为集休闲采摘、特色种植、乡村露营、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旅游休闲之地。”李光华说。

据了解,露营地于202451日正式开业,营业额已突破100万元,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可为沿河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在发展过程中,营地还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以商招商”,为沿河村引进了武汉市乡巴克稻田咖啡馆,游客们随时可以体验在田埂边喝咖啡的乐趣。“以商招商的模式提高了招商的效率,避免了招引低质重复产业,有利于丰富产业业态,促进各类产业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姚家集街道负责人赵绪旭告诉记者。

目前,沿河星空河畔营地主要分三大版块,其中大棚水果种植基地35亩,传统种植休闲体验区50亩,微度假轻奢露营地15亩。“大棚水果种植基地主要种阳光玫瑰葡萄和蓝莓,通过游客采摘和线上平台销售,仅阳光玫瑰葡萄2024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万元。”营地负责人毛玉玲介绍。

  

    传统种植休闲体验区还开发了“一米菜园”项目,通过自主认领模式增加游客粘性。水稻、油菜、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区通过开发户外拍摄、稻田咖啡等项目,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微度假轻奢露营地住房、天幕、露天KTV等设施一应俱全,主要承接企业团建、企业年会、户外Party定制、户外婚礼等业务。“在这可以看远山叠翠,听虫鸣鸟叫,还可以吃烧烤,周末晚上在营地的太空舱里等漫天星光,确实是个放松的好地方。”来自武汉市区的游客李文洋说。

推动提档升级,画富民增收新图景

夜晚,姚家集街道杜堂村葛家湾的木兰花乡景区里人头攒动。木兰不夜城内彩灯万盏,霓虹舞曲穿越北魏,再现《木兰辞》中的市井繁华。游客蒋丽准备去逛不夜城里的艺趣阁,“这些仿古街巷中,特色小吃、非遗制作、民俗表演应有尽有,带孩子来也合适。”

如今的繁荣景象,让人很难联想到十年前那个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的杜堂。曾经萧条的杜堂村如何变为景区?

2014年杜堂村被列入黄陂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房屋及房前屋后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大幅提升,乡村“旧房”变新房,面貌焕然一新。“没有产业跟经济支撑的美丽乡村不能持久,还需要一个持续造血的产业。”对于乡村发展,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和他的同事们很清醒。为了打造能增收的主导产业,杜堂村流转了7000亩荒地,改造了9个村湾、664栋民房,注册成立了木兰花乡景区,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杜堂村的荒田荒坡上,种上了1000亩四季开放的鲜花,在山林空隙中建成150亩的鸟语林,还开发农耕体验、精品民宿等特色项目,沉睡的“空心村”成功变成了4A级景区“木兰花乡”,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现在的花山、花坡。“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投入5.1亿元,将2000余亩的荒山、荒坡变成花山、花坡,打造了‘四季花乡’‘人文花乡’和‘休闲花乡’的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吸纳村民就业、创业。”葛天才说。

自建成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亿元,带动3000余人就业。为了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在木兰花乡开业当年,杜堂村便发动村民联合景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村民资产。目前,已有113个农户的闲置房屋通过专业评估,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入股合作社。“我们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整修、管理,向城市市民、创业者招商,定向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业态,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葛天才站在文创街方向的斜坡边,向记者介绍起村里的业态发展情况。沿斜坡走势,有一条蜿蜒曲折的花溪小径,坡颇而上,可以到村落中心。村落中心是欣赏木兰花乡美丽风景的好位置,依稀可见一栋栋别致民宿。

这些民宿都是利用村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的,特意保留了原始村落古色古香的韵味。”葛天才介绍,投资人出资装修精品民宿,合作社负责民宿的运营成本,包含人员经费、管理、布草、水电绿化、市场推广等费用,投资人可以获得民宿营收的51%,合作社分49%,大部分民宿两年半就可以收回成本。截至目前,杜堂村开发了22栋民宿,总共面积达5000平方米,每年200多天都有客人入住。

随着景区的发展,村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收入来源从单一的务农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闲置房屋入股合作社的保底分红、景区打工的工资、村民自主经营等。桂堂村带动周边村镇3000余人就业,有389人在景区就业。“游客多了,增收的路子多了,村里很多年轻人回来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杜堂村村民葛国兴说道。

如今,姚家集街道通过多年努力,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主体为支撑,以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促进了部分村落“破房”变新房、荒田变花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实现了城乡要素连接互动,促进了富民增收。

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农文旅特色,发展现代农文旅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赵绪旭说。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2025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