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11月21日上午,在黄陂区委党校的讲堂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一句沉稳地开场,将全场约150名村“两委”干部的思绪引向广袤的田野与漫长的科研征途。他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粮食安全作贡献》为题,用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娓娓道出科技背后那群“追稻人”的坚韧与执着。

“科学家精神从不悬浮于概念之中,它就藏在一粒粒种子背后,融在一代代科研人‘南繁北育’的岁月里。”朱仁山并未多谈个人成就,而是将话筒递向整个杂交水稻科研群体。他动情回忆起袁隆平、朱英国等老一辈科学家,在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的年代,如“候鸟”般春夏在湖北、秋在广西、冬在海南,辗转于各地育种基地的往事。“那时从武汉到海南,顺利也得走一个星期。每个人肩挑手提上百斤的稻种、棉被、蚊帐,一路站到湛江,再转轮渡、换班车。到了基地,还要自己种菜、砍柴、夜里守着田埂防鼠。”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清晨一身露水,正午一身汗水,晚上只剩一身盐水。长年累月,人在田里晒得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几岁。”这些没有修饰的往事,勾勒出科研工作者最真实的侧影——那是一种在寂寞中坚守、在艰苦中微笑的从容。

报告中,朱仁山特别提及红莲型杂交水稻一度因育性不稳被质疑“走不通”的那段岁月。当时,不少研究者沿用“野败型”的思路来攻关“红莲型”,效果始终不佳。“我那时年轻,说话也直,就觉得方法可能不对——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怎能套用同一把钥匙?”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回归源头,从提纯保持系做起,一株一株地筛选、配对,整整投入十年光阴,终于突破瓶颈,使粤泰A的纯度稳定在99.96%以上,红莲型杂交稻由此走向广袤田间。“回过头看,这条路没有捷径,靠的是一股不信邪的劲儿,是面对问题不绕弯、不取巧的诚实。”

在介绍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稻、抗褐飞虱品种等系列成果时,朱仁山也格外强调“协作”的力量。他指出,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之所以能打通从基因研究到产业推广的全链条,正是得益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单丝不成线,独木不为林,”他感慨道,“从分子标记到田间管理,从实验室到农户手中,每一步都凝聚着不同专业、不同年代研究者的智慧。这不是一个人的远征,而是一群人的接力。”

整场讲座,朱仁山用一个个来自泥土与稻浪间的真实故事,将科学家精神无声浸润进每位听众的心中。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可感、可触、可传承的力量,深植于为国家粮食安全而战的每一个晨昏。
此次宣讲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黄陂区科学技术协会、黄陂区委党校协办,武汉科技报承办。通过科学家亲临现场的深情讲述,让科学家精神从书本走向现实、从实验室走进基层,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受众崇尚科学、关注粮食安全、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营造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