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促调解 依法依规化纠纷
武湖街陈代官调解工作室
【案情简介】
疫情之后,劳动者唐某与用人单位武汉市某医疗器械公司发生了劳动争议纠纷,因公司一直拖着不予处理,唐某在黄陂区劳动仲裁委申请了仲裁,要求1、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2、公司向其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部分9000元;3、主张加班费6000元;4、主张销售提成8000元。之后仲裁委择日开庭审理、依法进行裁决,仅支持了1、2项诉求。双方对仲裁结果不满,均起诉到黄陂法院,互为原被告。
此次案件承办法官进行了诉前调解,发现唐某与公司双方观点争议较大,且各自提交的证据均为薄弱,更无法推翻之前仲裁裁决结果。由于本案涉案金额不大,法院可直接判决,但难免显得简单粗暴,外加双方多次发生言语冲突,矛盾加深,肯定会不服继续上诉到上级法院,无谓地增加了维权成本和浪费了司法资源。
【调解过程】
针对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承办法官立即委托黄陂区武湖街陈代官调解工作室介入此纠纷,启动人民调解机制。工作室受理委托后,陈代官邀请了区人大代表企业家、武湖街道综治办、武湖街调委会参与调解,多方合力,分头向唐某和公司双方沟通做工作,找出纠纷争议症结,对症下药。当然成功的调解是离不开正确的调解方式,各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正确引导双方认识自身问题,促成调解达成共识。工作室经过多次协调,最后公司方意识到自己在用工方面缺乏规范,表示愿意通过调解向唐某一次性支付相关经济补偿金10000元,另一方唐某也明确表示会对之前要求做出让步,愿意接受公司调解方案。
【调解结果】
由于特殊情况,唐某回了荆州老家而不能到场参加调解,在案件承办法官和陈代官调解工作室的主持下,通过远程视频沟通,公司当场向唐某手机转账10000元补偿金,双方自愿撤回起诉,达到了案结事了最佳结案效果,也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
【案例点评】
疫情发生以来,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为维护社会稳定,减少诉讼成本以及诉讼过程中的繁琐流程,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本案中,陈代官调解工作室多措并举,与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集中抓症结,协作做调解,切实发挥“多元化解”工作效能,极大减少矛盾处置中社会资源耗费,使纠纷得以快速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