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与夏某某的婚姻家庭纠纷

2023-10-26 15:00
来源: 区司法局

王某某与夏某某的婚姻家庭纠纷

长轩岭街韩耀明调解工作室

【案情简介】

2022年11月16日某林场退休职工王某去世,林场按照政策规定给家属拨付了3.4万元丧葬费并为王某配偶夏某某申请办理抚恤金。夏某某因并非王某原配,与王某的子女没有建立亲情关系,并且在照顾王某的问题上与其子女也产生过矛盾,在王某去世后,夏某某为上述丧葬费、抚恤金及王某生前工资归属问题,与王某儿子王某某产生纠纷。夏某某就此问题多次到林场吵闹,甚至到相关部门上访,林场负责人在同双方多次协调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来到长轩岭街韩耀明调解工作室,希望予以调解。

【调解过程】

因矛盾纠纷涉及财产家庭内部分配问题,调解室受理后,分别致电王某某和夏某某,邀约双方一起到调节室来当面调解。

1、“面对面”调查情况。王某某和妻子余某某来后,诉说了前因后果:原来王某因为丧偶多年,年老时想找个老伴一起生活相互有个照应,就提出了要与夏某某登记结婚,他们没有阻拦也就同意了。谁成想两人结婚后的十几年里,夏某某同父亲住在一起生活也就前4、5年左右,后面的日子她就回自己家和儿子一起生活,不但没有照顾父亲,且每个月父亲工资到账她就过来,拿了钱就走。那几年父亲生活还能自理,在住院前,每个月的工资除了给夏某某2千元生活费,剩下的钱请同村的人帮忙给他做饭。2022年3月份父亲摔倒住院7个月直到去世,她也没来照顾。王某住院期间请护理人员照顾6000一个月,老人的工资不仅没有剩余他们还要倒贴,老人去世后的安葬也都是王某某一手操办,已经用去了11万元左右,现在申请下来的丧葬费也就3万多,款项打在了老人账户里,夏某某现在跟我们要老人家生前的工资和丧葬费,做法太让人寒心了,简直就是不要脸……

调解员安抚了气愤不已的王某某夫妇,转向询问夏某某,没想到后者情绪更为激动。原来夏某某在与王某结婚前,属于低保户享受低保政策,结婚后低保被取消,每个月从王某那里得到一笔生活费,自王某生病住院后工资卡就被他儿子王某某控制了,每月生活费不给,现在连丧葬费也不给她,担心自己往后的生活没有着落,所以要求丧葬费、抚恤金全部都要给她;同时夏某某宣称闲聊时听别人说丧葬费有十多万,他们家为什么就这么少,认为是林场跟王某某在合伙害她,情绪激动甚至哭闹起来……

为了查明真相,调解员请来了林场负责人韩某以及夏某某所在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详细了解事情发生经过,甄别双方所述情况,理清了矛盾争议焦点:一是丧葬费的发放标准以及内部分配问题;二是抚恤金办理流程问题。

2、“释理说法”,疏导心结。为了避免矛盾激化、缓和气氛,调解员和某村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将夏某某带到另一间调解室劝解安慰,调解员首先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告诉她,根据第一千零五十九条规定 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用的权利。“在你们婚姻存续期间王某病重住院,没让你出一分钱,你也没去照顾一天,这是扶养义务缺失的行为;关于你所说的工资问题,王某的工资多少你是知道的,你自己可以算一下还有没有剩余?”夏某某表示她听不懂这些,只知道工资和丧葬费她都有份继承。死者单位给付的丧葬费是对死者亲属处理丧葬事务、殡葬花销时的一种经济帮助,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告别仪式费、购买骨灰盒费、骨灰存放费等,亲属或继承人支付的丧葬费可以从单位给付的丧葬费中扣除。调解员继续补充问道,“王某去世安葬是不是他儿子一手操办的?”此时夏某某开始哭泣说大家都帮王某某说话,欺负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人……

调解员边递纸巾给夏某某擦拭眼泪边继续劝解道,“这么热的天你们村前任书记和现任书记可是放下手中的事,作为娘家人陪你过来的,难道她们的话你也不相信吗?我们刚才和林场负责人商量过了,虽然丧葬费不能给你,但可以给你去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丧葬费和抚恤金的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但是计算标准是不一样的,计算标准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计算的,每个区域都不一样,林场负责把材料和申请递交上去,到时候审批下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你每个月都可以领取一笔,也能给你在生活上做些补贴”,这时夏某某止住了哭声,态度有所缓和,要求给个确定的时间。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劝说道“这些是要走流程的,既然现在林场负责人当着我们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面答应办,你就放心回去等消息”。夏某某思想终于出现了松动,情绪也逐步稳定下来。

【调解结果】

调解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联合村干部对当事人的耐心沟通下,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一、安葬费由死者儿子王某某领取,夏某某不再就安葬费发生纠纷;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由夏某某领取,王某家属不再就抚恤金产生争议;

【案例点评】

本案原本是一起简单的婚姻家庭纠纷,由于一方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片面理解,加之听说了一些不实信息,导致当事人对所有人不信任,而产生误解将问题复杂化。调解员运用相信“自己人”心理,请来了村里的两任书记。此案例调解得十分接地气,在讲法不通的情况下,通过人情来疏通,老人相信谁就让谁来帮忙,从情感上建立信任,纠纷得以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