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医者仁心,她背着医药箱行走半个世纪

2025-08-25 15:06
来源: 武汉文明网

7月23日上午9时许,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道店村,夏日蝉鸣阵阵。水泥路面在直射的阳光下泛着白光,有些晃眼。头顶上空,不时传来天河机场飞机起降的轰鸣声。67岁的村医范竹琴,穿着一件白色大褂,背着一个约七八斤重的黑色大背包,行走在村道上。背包里装着血压计、体温表、血糖仪、体重秤和记录表等诊疗用品。白大褂在日光下很醒目。远远看见她的村民,脸上立刻绽开笑容,热情地招呼:“范医生,又去回访啊!”这熟悉的一幕,是范竹琴在道店村行医半个世纪以来最常见的情景。

少女医徒成长为村民信赖的白发村医,独守村卫生室五十载

时光回溯。道店村,这个如今因天河机场而闻名的村落,在90年代以前却是另一番景象。道店村是一个大型的聚集性村庄。村民就医,往往需要徒步几里泥路前往村卫生所,或托人带话请村医上门。村医是村民们最直接的医疗依靠。

在老一辈道店村人的记忆里,乡间小道上总活跃着一个娇小的身影,一个个子不高、面带笑容的年轻女孩,背着医药箱跟在老村医身后——那就是年轻的范竹琴。初中毕业后,17岁的她被推荐到村卫生所,跟随老村医学习医术。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另外三人。后来,老村医去世,其他三人或转行,或离世,最终只剩下范竹琴一人,独自撑起了道店村的医疗。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那就要克服困难,自己学呀。”范竹琴回忆道。初涉医学,知识有限,她便自购解剖学等医学书籍钻研,抓住一切实践机会练习。“有时候遇到自己不会看的病,怕看不好。”正是这种“怕”,驱使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只为万一哪天乡亲们需要时,她能心中有数。她更积极争取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1987年,她通过考核,取得了乡村医生证书。无数个漫漫长夜的苦读,见证了她从一个医学新手,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基层医疗工作者。

“我们村里很多人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她蛮照顾我们的。”村民杨先生动情地回忆。当年他家境窘迫,还是用砖头搁起竹床做的临时“产床”,当时范竹琴帮忙接生。道店村副书记林川也是范竹琴亲手接生的。他说,村里许多80后、90后,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白衣天使”就是范医生。她一个人守着卫生院,早已成为村民心中的定海神针。

范竹琴不会骑车,出诊全靠步行。不仅本村,周边村湾的乡亲也习惯了这位徒步出诊的范医生。最远的冯家桥湾,距离卫生院足有五六公里。只见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脚步匆匆,连太阳似乎都追不上她的步伐,泥地上拉长的影子诉说着无声的辛劳。“那时候,只要村民叫我,不管多远多难走,我都会去。”范竹琴说。

记忆深处,有一年寒冬,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突发肺炎,家人心急如焚,托人捎来求诊的口信。范竹琴二话不说,抄起药箱就冲进了漫天风雪中。寒风如刀,深及脚踝的积雪下暗藏坑洼。她深一脚浅一脚,踉跄前行,短短两三公里,不知摔了多少跤。“以前村里条件差,孩子病了只能在家里等医生,我不能耽误。”当她裹挟着一身寒气出现在焦急的村民家门口时,那份安心,足以融化窗上的冰霜。

照顾村民收取低价药费,夜宿卫生院随时满足村民需求

在道店村,范竹琴早已超越了“医生”的身份。“村里一开始好穷,大家都不容易,”范竹琴回忆道,“最开始当村医时,我们有5块钱的补助,但看病人条件太差了,就收人家5分钱,或者干脆算了。”善良的村民过意不去,常给她送些自家种的蔬菜,她也欣然收下,“免得他们心里过意不去”。

后来村卫生院开始实行自负盈亏的模式。然而,范竹琴的收费依然低廉得近乎“固执”。经济困难的村民看病常赊账,她就用小本子细细记下。多半秋收后乡亲会来还钱,也有实在还不上的。80年代,一户人家生活拮据,先后找她借了200元买生活用品和100元看病。这些钱款都是她一点点积攒下来的。还有村民孩子被狗咬伤,无钱打昂贵的狂犬疫苗,也是她默默垫付的。“当时村里不少人生活困难,看病没带钱,我自己心里难受。”那些垫付的钱、赊出去的账,在她口中轻描淡写,却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滋养着村民的健康与信任。

天河机场的建设与发展,彻底改变了道店村的面貌。村庄整体搬迁,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迁,范竹琴的村卫生院,始终是村里最热闹、最让人心安的去处之一。村民们对她那份根深蒂固的依赖,从未改变。

“范医生医术好,人也好,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找她。”68岁的郭天合是范竹琴儿时的玩伴,他前几天牙疼难忍,来找范竹琴看病,“打了两天针就好些了”。郭天合感慨地说:“现在去大医院麻烦,我们年纪大的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挂号、缴费都搞不定。还是找范医生方便,随时来都在,她还会给我们端水喝,人特别和气。”

为了最大程度方便村民,范竹琴调整了作息时间。她的家在汉口市区。夏季村民起得早,为应对紧急情况,她选择住在卫生室。每天下班后,她先坐公交转地铁,耗时近一小时回汉口家中吃晚饭,之后再返回卫生室过夜。这一切,只为确保村民无论何时需要,她都能及时出现。深夜12点牙痛求助,凌晨2点老人突发腹痛……这样的深夜守护,早已融入她的生活。

患者心中最贴心的“家庭医生”,干到大家不再需要她

如今,乡村医疗条件已大幅改善。道店村总人口2063人。作为村医,范竹琴负责全村居民健康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82户。她重点管理着167名慢性病患者,并为800多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她已不仅仅是一名村医,更是众多特殊病患最贴心的“家庭医生”。

作为家庭医生,她每季度需走访重点人群。搬迁后的道店村村湾分布分散,增加了回访难度。行动不便的老人住在不同楼栋的高层,范竹琴需要背着设备,逐户上门,爬楼检查。“他们不能来,我就过去,这是应该做的。”范竹琴说,167位慢性病村民的健康数据,她熟记于心,定期随访。五十年的行医经历积累了丰富经验,遇到复杂病情,她也会及时转诊,她说“不能耽误人家”。

现在范竹琴的月工资约两三千元。微薄的收入,却从未动摇过她扎根乡村的信念。“我喜欢做医生,为村民服务,闲着无聊。”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笑容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依然纯净而温暖,“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如果她不在我们这里继续搞,我们就要去街上,又远又不方便。我们更喜欢找她,她给我们帮了很大忙。”7月23日中午,前来打针的杨先生,在诊室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心声。

从17岁跟随老村医学医,到如今67岁仍坚守在村卫生室,范竹琴在道店村行医已五十年,她以最朴实的行动,在乡间小路上刻下了四个沉甸甸的大字——医者仁心。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流淌的温暖与关怀。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她如同一棵扎根深厚的树,用大半生的时光,默默撑起了一方百姓的健康晴空。

头顶,又一架飞机掠过村卫生室的上空,飞向远方。而在地面,范竹琴和她的药箱,依然在村道间行走,在诊室里守候。她的白大褂,是道店村永不褪色的风景;她的药箱,装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无尽的爱。(极目新闻 记者孙婷婷 通讯员 黄宣 实习生 覃紫钰 施希舸 唐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