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相关区农业农村局: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本土“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要素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总体目标,以支持助力“三农”支点建设为使命定位,着眼“高、新、效、特、均”(注释:“高”指推动农业发展向高水平、高端化、高科技迭代升级;“新”指应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效”指构建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特”指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均”指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发展目标,以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品牌化为导向,突出本地农业优势产业、优质品牌打造,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打造。
二、主要产业链
按照“资源依托、布局优化、协同推进、联农带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学谋划产业空间布局,通过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带动,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一)优质大米产业链。 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融合,在全市水稻主产区建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产业格局。依托武汉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对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本地水稻品种的选育推广,加大对华墨香黑米等全谷物特色品种的支持力度。落实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打造“江汉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遴选“鄂中5号、鄂香2号、华夏香丝、荆楚优89、华香优228、青香优261”六大主导品种,源头提升江汉大米产品竞争力。培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二)特色蔬菜产业链。瞄准超大城市蔬菜保供需求,持续优化特色蔬菜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加强对洪山菜薹等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打造“洪山菜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抓好本地新品种培育,市区联合打造推广吉诺比利番茄、皱叶菜等一批性价比高、市场销路好的新式特色蔬菜品种。抓好本地特色蔬菜产业培育,聚焦“一区一业”重点支持食用菌、莲藕、藜蒿、西甜瓜等产业做大做强。深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特色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标准化生产运输推动产品形成高附加值。加强特色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推广智能设施大棚,提高蔬菜生产的抗灾能力和周年供应能力。依托特色蔬菜产业,开展蔬菜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
(三)优势玉米产业链。开展玉米品种选育和改良工作,大力推广甜玉米等本地优质品种和高蛋白玉米等性状优良、优势明显的新型高产品种。制定玉米种植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广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加强优势玉米种植基地、中试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格局。培育壮大高蛋白玉米加工企业,发展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饲料等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玉米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休闲草莓产业链。做好草莓品种引进与选育,培育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特色草莓品种。加强草莓种苗繁育能力和体系建设,提高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广草莓设施栽培技术,加强对全周期生产管理,实现草莓的反季节栽培和周年供应。注重产业功能拓展,以新城区旅游观光热点线路为脉络,沿线布局草莓种植基地,重点发展草莓采摘、休闲观光,打造集种植、采摘、旅游、餐饮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综合体。加强草莓品牌建设,支持草莓加工业发展,支持草莓酱、草莓酒、草莓干等产品研发,提高草莓附加值。
(五)名优渔业产业链。坚持品牌打造、绿色发展、分层分类的发展原则,以鳜鱼、黄颡鱼、河蟹、鲈鱼等名特为重点,推动全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高效设施渔业、水产苗种繁育、农村水产电商、长江名优特色经济鱼类养殖试验与示范推广、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养殖污染,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培育壮大渔业加工企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强“武汉活鱼”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产业功能。
(六)绿色畜禽产业链。 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综合优势,强化政策引导,聚焦生猪、蛋鸡等畜牧业重点支持方向,坚持优势特色畜牧业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在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生猪、蛋鸡养殖屠宰等系列重点项目建设,做足做活“畜头肉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将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重要抓手。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全产业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各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区级工作方案,成立专班,专人负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在工作推进中,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项目实施各项制度规定,加强风险防范。
(二)遵循四化发展方向。 聚焦规模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方式,扩大农业特色优质产业种植养殖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聚焦设施化建设,以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为契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聚焦品牌化打造,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武汉特色、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聚焦智能化升级,加强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突出联农带农导向。巩固利益联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让农户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加强技术指导,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带动农户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水平。
(四)坚持因地制宜发展。 各区要根据本地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五)强化资金保障支持。优化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对公益性、普惠制项目资金采取因素法、绩效目标法切块到区;对产业类项目采取竞争性方式,实行区级申报、市区评审、区级实施和验收、市级稽查的市区共建模式。推动各区统筹用好衔接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按照衔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做好项目资金相关工作。夯实区级责任主体,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落实责任,谁申报项目、谁确定项目、谁核实数据、谁使用资金、谁负资金管理的主体责任,对项目和数据的真实性、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最终结果负责。
附件:
1.2025年武汉市特色种植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
2.2025年武汉市特色渔业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
3.2025年武汉市特色畜禽产业链项目实施方案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5年3月7日